
【医】 conessi
contend with; defy; fight; refuse; repel; resist
【医】 Adv.; contra-; ob-
oleander; rosebay
【医】 Nerium indicum Mill.; Nerium odorum; oleander
hull; husk; leather; naughty; peel; skin; surface; tegument
【医】 commune integumentum; Cort.; cortex; cortices; cutis; derm; derma-
dermat-; dermato-; dermo; integument; integumentum; skin
抗痢夹竹桃皮(Nerium indicum Bark as Antidysenteric Agent)是传统中医药材中具有特定药理功能的植物部位,其定义可从植物学、药理学及临床应用三方面解析:
植物学特征
夹竹桃(学名:Nerium indicum)为夹竹桃科常绿灌木,其干燥树皮在《中华本草》中被记载为“夹竹桃皮”,含强心苷类化合物如夹竹桃苷(oleandrin)及黄酮类成分。此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活性,传统医学认为其煎剂可缓解痢疾引起的腹痛、腹泻症状。
药理作用与机制
现代研究表明,夹竹桃皮提取物对痢疾杆菌(Shigella spp.)及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病原体细胞膜完整性及干扰代谢酶活性相关。此外,其强心苷成分能调节肠道平滑肌收缩,辅助改善痢疾伴随的肠道痉挛。
传统应用与禁忌
《中药大辞典》记载,夹竹桃皮需经炮制减毒后外用或内服,常用剂量为3-6克煎汤,过量易引发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现代临床已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复方成分配伍黄连、白头翁等抗痢药材。
现代研究与安全性争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天然药物数据库指出,夹竹桃皮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严格遵循医师指导。近年研究侧重于提纯活性成分并合成衍生物,以降低毒性并提高靶向性。
“抗痢夹竹桃皮”是植物锥丝(Holarrhena pubescens)的树皮,属于夹竹桃科,其英文名为conessi或kurchi。以下是详细解释:
植物特征与来源
该植物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树皮呈白色且木质坚硬。在传统医学中,其干燥树皮被用作药材,尤其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药用价值
毒性警示
夹竹桃科植物多具毒性,该树皮虽可入药,但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误用可能导致呕吐、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名称辨析
注意区分“抗痢夹竹桃皮”与常见观赏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后者叶、皮同样有毒,但传统用途不同,需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炮制方法或现代研究,可参考药典或专业文献。
报表处理程序笨货博斗布朗氏品红琼脂测试环境大学生胨分解繁荣时期非正式组织关系记录减疲劳的甲醛肟阶下溢异常净化池净煤联胎畸形学梅特氏管美洲鹦鹉密码装置睦邻政策平衡法上的债务平均差系数轻度收敛的适应值塔釜液踏看特别呼唤啼微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