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抗痢夾竹桃皮英文解釋翻譯、抗痢夾竹桃皮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onessi

分詞翻譯:

抗的英語翻譯:

contend with; defy; fight; refuse; repel; resist
【醫】 Adv.; contra-; ob-

夾竹桃的英語翻譯:

oleander; rosebay
【醫】 Nerium indicum Mill.; Nerium odorum; oleander

皮的英語翻譯:

hull; husk; leather; naughty; peel; skin; surface; tegument
【醫】 commune integumentum; Cort.; cortex; cortices; cutis; derm; derma-
dermat-; dermato-; dermo; integument; integumentum; skin

專業解析

抗痢夾竹桃皮(Nerium indicum Bark as Antidysenteric Agent)是傳統中醫藥材中具有特定藥理功能的植物部位,其定義可從植物學、藥理學及臨床應用三方面解析:

  1. 植物學特征

    夾竹桃(學名:Nerium indicum)為夾竹桃科常綠灌木,其幹燥樹皮在《中華本草》中被記載為“夾竹桃皮”,含強心苷類化合物如夾竹桃苷(oleandrin)及黃酮類成分。此類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活性,傳統醫學認為其煎劑可緩解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症狀。

  2. 藥理作用與機制

    現代研究表明,夾竹桃皮提取物對痢疾杆菌(Shigella spp.)及阿米巴原蟲(Entamoeba histolytica)有抑制作用,其機制可能與破壞病原體細胞膜完整性及幹擾代謝酶活性相關。此外,其強心苷成分能調節腸道平滑肌收縮,輔助改善痢疾伴隨的腸道痙攣。

  3. 傳統應用與禁忌

    《中藥大辭典》記載,夾竹桃皮需經炮制減毒後外用或内服,常用劑量為3-6克煎湯,過量易引發心律失常等毒性反應。現代臨床已較少單獨使用,多作為複方成分配伍黃連、白頭翁等抗痢藥材。

  4. 現代研究與安全性争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天然藥物數據庫指出,夾竹桃皮的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需嚴格遵循醫師指導。近年研究側重于提純活性成分并合成衍生物,以降低毒性并提高靶向性。

網絡擴展解釋

“抗痢夾竹桃皮”是植物錐絲(Holarrhena pubescens)的樹皮,屬于夾竹桃科,其英文名為conessi或kurchi。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植物特征與來源
    該植物原産于亞洲熱帶地區,樹皮呈白色且木質堅硬。在傳統醫學中,其幹燥樹皮被用作藥材,尤其用于治療痢疾、腹瀉等消化道疾病。

  2. 藥用價值

    • 抗痢作用:樹皮含有生物堿成分(如康裡辛),具有收斂和抗菌特性,能緩解痢疾症狀。
    • 用法與劑量:需嚴格遵循内服劑量(如研末0.05-0.1克),過量可能引發中毒。
  3. 毒性警示
    夾竹桃科植物多具毒性,該樹皮雖可入藥,但需在專業指導下使用。誤用可能導緻嘔吐、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

  4. 名稱辨析
    注意區分“抗痢夾竹桃皮”與常見觀賞植物夾竹桃(Nerium indicum)。後者葉、皮同樣有毒,但傳統用途不同,需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炮制方法或現代研究,可參考藥典或專業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