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粒间腐蚀英文解释翻译、晶粒间腐蚀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机】 in tercrystalline corrosion;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分词翻译:
晶的英语翻译:
brilliant; crystal; glittering
粒间腐蚀的英语翻译:
【化】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专业解析
晶粒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是金属材料中沿晶粒边界发生的局部腐蚀现象,其特点是腐蚀优先在晶界区域进行,导致晶粒之间结合力丧失,严重时引发材料脆性断裂。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结合专业定义进行解释:
一、术语定义与机理
-
汉英对照释义
-
腐蚀机理
主要因晶界区域化学成分或结构差异导致:
- 贫铬理论(不锈钢):晶界析出铬碳化物(如 $mathrm{Cr_{23}C_6}$),形成贫铬区(铬含量<12%),在腐蚀介质中成为阳极优先溶解 。
- 杂质偏析(铝合金):晶界富集铜、镁等元素,形成微电池加速腐蚀 。
二、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
- 典型材料
- 不锈钢(尤其304/316敏化态)、铝合金(2000/7000系)、镍基合金。
- 诱发环境
- 氧化性介质(如硝酸、高温水)、含氯离子环境(海水、化工介质)。
- 关键因素
- 热处理:不锈钢敏化(450–850°C保温)导致碳化物析出 。
- 焊接:热影响区易出现"刀状腐蚀"(Knife-Line Attack) 。
三、危害与工程案例
- 结构失效:晶界腐蚀深度可达数十微米,外观无变化但力学性能骤降(如延伸率损失50%以上) 。
- 典型案例:
核电站不锈钢管道晶间应力腐蚀开裂(IGSCC);
航空铝合金构件晶界腐蚀导致疲劳断裂 。
四、权威参考文献
- ASM International. Corrosion: Understanding the Basics. ASM International, 2000. ASM Handbook
- Fontana, M.G. Corrosion Engineering. McGraw-Hill, 1986. DOI:10.1036/0070214633
- Roberge, P.R. Handbook of Corrosion Engineering. McGraw-Hill, 2012. DOI:10.1036/0071371941
注:部分链接需通过学术数据库访问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晶间腐蚀是一种局部腐蚀现象,其核心特征为腐蚀沿金属或合金的晶粒边界或其邻近区域扩展,而晶粒本身腐蚀轻微。以下是详细解析:
1.定义与特征
晶间腐蚀属于局部腐蚀,表现为腐蚀沿晶界向材料内部延伸,导致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其隐蔽性强,腐蚀后材料表面仍保持光泽,但内部晶界已受损,轻敲即可碎裂。
2.形成原因
- 化学成分差异:晶界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如不锈钢中晶界处铬元素贫化。
- 杂质与内应力:晶界存在杂质(如硫、磷)或残余应力,加剧电化学活性。
- 热处理影响:不锈钢在450-850℃(敏化温度)时,碳与铬形成碳化铬(如Cr₂₃C₆),晶界处铬含量低于钝化所需的12%,形成贫铬区。
3.典型材料与危害
- 常见材料:多发生于奥氏体不锈钢、黄铜、硬铝合金及镍基合金。
- 危害性:显著降低材料机械强度,甚至完全丧失承载能力,且难以通过外观检测发现,易引发突发性破坏。
4.不锈钢中的特殊表现
在不锈钢焊接或高温环境中,晶间腐蚀可能出现在焊缝热影响区、熔合线(刀线腐蚀)等区域。此时材料受应力会沿晶界断裂,成为最危险的失效形式之一。
5.防护措施
- 材料选择:采用低碳不锈钢(如316L)或添加钛、铌等稳定化元素,减少碳化铬形成。
- 工艺控制:避免敏化温度区间,通过固溶处理使碳化物溶解。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检测方法,可参考、2、7等原始资料。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贝类成线法单指令流多数据流系统二钙硅酸盐房客放线状诺卡氏菌钢瓶高铁葡萄糖酸盐刮尺横向示例磺基琥珀酸酯环己酰亚氨回吸作用肩峰肱骨的建筑钢接触线可靠性特征快用完联合拍卖货临时职工拿佛色罗内中胚层群集命令寄存器荣格氏肌商业管理法受监禁太古代的调谐射频变压器图形横跨技术微波固态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