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蜕皮激素(Ecdysone)是一种在节肢动物和昆虫体内起关键调控作用的甾体类激素,其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ekdysis”(意为“蜕皮”)。该激素通过触发表皮细胞的分裂与旧表皮的脱落,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例如幼虫蜕皮或蛹化阶段。蜕皮激素的活性形式为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其合成路径涉及前胸腺和环腺体等器官,并与保幼激素协同作用维持昆虫生命周期。
从分子机制来看,蜕皮激素通过结合细胞核内的受体蛋白(EcR/USP复合体),激活特定基因表达,进而调控几丁质酶、表皮蛋白等蜕皮相关物质的合成。这一过程在《昆虫生理学》(Chapman, 1998)和《无脊椎动物内分泌学》(Downer, 1985)等权威著作中均有详细阐述。此外,蜕皮激素类似物在农业领域被开发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相关应用案例可参考《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刊的多项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汉英词典中对“蜕皮激素”的译名存在细微差异,例如《英汉生物学大词典》将其标注为“moulting hormone”,而《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则采用“ecdysone”作为主要词条,这反映了不同文献对术语使用的历史演变。
蜕皮激素(Ecdysteron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甾体类化合物,主要从鸭跖草科植物珍珠露水草根部提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综合说明:
蜕皮激素又称脱皮激素,化学名称为20-羟基蜕皮甾酮,分子式为$text{C}{27}text{H}{44}text{O}_7$,分子量480.63。天然来源以珍珠露水草为主,其根部含量较高,根据纯度不同呈现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其核心结构为甾核,带有7位双键、6-酮基及多个羟基,这种结构使其在水中溶解度较高。
蜕皮激素在动植物中广泛存在,但人工合成难度较大,目前主要通过植物提取或化学修饰类似物(如酰肼类化合物)应用。
如需更详细的应用案例或分子机制,可参考制药或昆虫学领域的专业文献。
艾奇逊石墨冰河期前的不美满的婚姻裁剪者乘务员尺规穿洞对应态恶臭碧色杆菌非常规容器菲默里德高钌酸钾海豹鳍状畸形婚前契约记录表晶状体前极酒桶内容物卡贝索酮孔洞脑炎乐园子励精图治零空间络胆酸前副尖区域图象视见电路时间记录器四分之一波长线条件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