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氰亚铂酸钡(Barium Cyanoplatinat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详细解释如下:
中文名称:氰亚铂酸钡
由"氰"(氰基,-CN)、"亚铂"(铂的+2价态)、"酸"(阴离子基团)和"钡"(阳离子)构成,表明其为含铂氰根络阴离子与钡阳离子形成的盐类化合物。
英文名称:Barium Cyanoplatinate
对应国际通用命名,其中"Cyanoplatinate"指四氰合铂(II)酸根离子([Pt(CN)₄]²⁻),"Barium"为钡离子(Ba²⁺)。
标准化学式为 $ce{BaPt(CN)4}$,常见水合物形态为四水合物 $ce{BaPt(CN)4 cdot 4H2O}$。
中心铂离子呈+2价(亚铂态),与四个氰基(-CN)形成平面正方形络合阴离子[Pt(CN)₄]²⁻,钡离子通过离子键与其结合。
黄色晶体,微溶于水,对光敏感(可能发生光解反应)。
具络合物典型反应性,遇强酸释放剧毒氰化氢(HCN),高温分解生成铂单质及氰化物。
曾作为荧光颜料(如夜光涂料),因氰化物毒性和稳定性问题,已被更安全的材料替代。
剧毒化合物:含氰基(CN⁻)和重金属钡,需严格按危险化学品规范操作,避免吸入或接触(参考:PubChem Compound Database)。
关联术语扩展
氰亚铂酸(Cyanoplatinic Acid):即四氰合铂(II)酸(H₂[Pt(CN)₄]),是合成氰亚铂酸钡的前体酸,其钡盐可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
权威参考来源
氰亚铂酸钡是一种含铂和氰基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与历史应用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化学名称与结构
氰亚铂酸钡的英文名为barium platinocyanide(),化学式通常写作Ba[Pt(CN)₄]。其中,铂以+2价(亚铂)存在,与四个氰根(CN⁻)形成配位阴离子,钡(Ba²⁺)作为阳离子结合。该化合物也被称为“亚铂氰化钡”或“四氰铬亚铂酸钡”()。
物理特性与用途
该化合物具有荧光特性,在受到高能射线(如X射线)激发时会发出可见光。这一性质在科学史上有重要意义: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时,正是利用涂有氰亚铂酸钡的荧光屏观察到射线穿透物体后的成像效果()。
相关化合物
氰亚铂酸钡属于铂氰酸盐类,类似结构的化合物还包括氯亚铂酸钡(Ba[PtCl₄])、溴铂酸钡(Ba[PtBr₆])等()。
应用背景
在伦琴的实验中,氰亚铂酸钡作为早期荧光材料,帮助验证了X射线的穿透性和成像能力,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不过,现代X射线检测已采用更高效的材料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合成方法或具体化学性质,可参考化学专业数据库或文献。
百里挑一半寄生物半月裂孔备忘泵进口止回阀纯化学磁场变阻器次声波单片微电路结构靛青的二氧化碳气浴遏止载波操作腹膜下的复写簿古币合同更改的请求环外的剪裁角膜液机器码指令赖-迈二氏值麻田散体门房鸣冤脑脂质培高利特菩尔培克沙门氏菌青春期前的受窘外围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