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英文解释翻译、疱疹性咽峡炎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benign croupous angina; herpangina; herpetic angina
相关词条:
1.herpeticangina
分词翻译:
疱疹的英语翻译:
bleb; herpes
【医】 emphlysis; herpes
性的英语翻译:
character; gender; nature; quality; sex
【医】 gam-; gamo-; geno-; sex
咽峡炎的英语翻译:
【医】 angina; cynanche; isthmitis; isthmopyra; synanche
专业解析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一种由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突发高热、咽痛、咽峡部疱疹或溃疡为特征,多发于3-10岁儿童,夏季和初秋为高发季节。
1. 定义与病原学
疱疹性咽峡炎在英文医学文献中称为"Herpangina",源自希腊语"herpein"(爬行)和拉丁语"angina"(咽喉炎)。其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1-10、16、22型,少数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
2.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 发热(38-40℃持续1-4天)
- 咽部疼痛导致吞咽困难
- 特征性咽峡部病变:软腭、悬雍垂等处出现1-2mm灰白色疱疹,24小时内破溃形成溃疡
- 可能伴随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3. 诊断与鉴别
诊断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标准:
- 流行病学特征(夏季流行、群体发病)
- 典型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测:咽拭子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
需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口腔炎等疾病鉴别,后者病变范围更广且伴随肢体皮疹。
4. 治疗原则
国家卫健委《疱疹性咽峡炎诊疗指南》建议:
- 对症治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 局部护理: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
- 重症监测:警惕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5. 预防措施
根据WHO病毒性传染病防控建议:
- 勤洗手(尤其接触患儿后)
- 避免共用食具
- 流行季节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 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注:引用来源1为《中华儿科杂志》2023年肠道病毒专刊;来源2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病毒学综述;来源3为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开诊疗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上呼吸道疾病,以发热、咽峡部疱疹和溃疡为主要特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型(如A2、A4、A5等)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引起。病毒通过粪-口传播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易在夏秋季流行,多发于1-7岁儿童,成人偶有感染。
二、典型症状
- 发热:突发高热(38°C-40°C),持续2-4天,可伴头痛、肌肉痛。
- 咽痛与溃疡:咽峡部(如扁桃体、软腭)出现灰白色疱疹(直径1-4mm),1-2天后破溃形成溃疡,导致吞咽疼痛、流涎、拒食。
-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呕吐、腹痛、流涕等。
三、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两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但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而手足口病还会在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4-6天,重症需2周。
- 对症处理为主:退热、补液,可用淡盐水漱口缓解咽痛。
- 预防:
- 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
- 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物品及时消毒。
五、易感人群与高发期
- 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其是托幼机构儿童。
- 高发季节:夏秋季(5-7月为高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来源网页(如、5、8等)。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鞍形的丙三醇彻头彻尾等温吸附二乙吡啶二酮非相合熔点功率谱光标定位钾钙肥教育的剧烈斗争开关箱离心作用脑髓作用尼麦角林配对区配体膜披肩平衡表堑蠕虫类舌骨下颌的收据簿甩负荷双氯青霉素四分音天然碱流程听源性惊厥外加的微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