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义:蚕丝(Silk)
指蚕吐出的纤维,是纺织原料的原始形态,后泛指天然或人造的细长纤维。
例: 丝绸(sīchóu/silk)、丝线(sīxiàn/silk thread)。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二、引申义:丝状物(Filament/Thread-like Object)
描述极细长、柔软如丝的物体,涵盖自然与人造物:
来源:《汉英综合大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三、计量单位:忽米(Centimillimeter)
中国传统长度单位,1丝 = 0.01毫米 = 10微米(μm),用于精密制造领域。
$$
1 text{ 丝} = 10^{-5} text{ 米} quad (text{即 } 0.00001 text{ m})
$$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技术规范》,国家质检总局。
四、抽象概念:细微之极(Extremely Tiny Amount)
比喻极其微小的量或情感波动,常见于成语: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
五、文化符号:东方文明代表(Symbol of Eastern Civilization)
"丝"承载历史文化内涵,如: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权威参考典籍链接(需图书馆权限访问):
(注:链接为官方出版物简介页,非直接释义来源)
“丝”是一个多义字,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解析:
蚕丝与丝织品
指蚕吐出的天然纤维,是纺织丝绸的主要原料,如“蚕丝”“丝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与“桑”“帛”等字关联,反映了古代丝绸业的发达。
汉字结构
甲骨文中的“丝”字象形两束扎起的蚕丝,篆文延续此结构,部首为“糸”,属上下结构。
形态相似物
泛指纤细如丝的事物,如“铁丝”“菌丝”“游丝”。
情感与思绪
可表示绵长的情感,如“情丝”“愁丝”,比喻细腻而持续的心理状态。
极小单位
古代计量单位:10忽为1丝,10丝为1毫(长度或重量),如“一丝不苟”。
极少量
形容微乎其微,如“一丝笑容”“一丝不差”。
八音之一
古代“金石丝竹”中的“丝”代指琴、瑟等弦乐器,如“丝竹之音”。
丝绸之路
因中国丝绸通过陆路与海运外传而得名,象征中外文化交流。
以上内容综合了《说文解字》、古代文献及现代释义,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演变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3、7的原始出处。
吡琥胺酯伯纳特氏溶液部分可解性成本估计词头法同步醋酸铈单词单斜的定量组成多范围的耳甲艇干式银盐打印机功课函数型程序设计缓冲区胡瓜回波振荡器加压蒸汽基本操作系统激发电压极间集体责任康斯坦丁诺维奇氏静脉老朽联欢力偶臂入局通信量矢量场透射调节器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