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unemployment inflation dilema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两难困境(Unemployment-Inflation Dilemma)是宏观经济学中描述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短期权衡关系的核心概念。这一现象源于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 W. Phillips)1958年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其研究表明:短期内,失业率下降往往伴随通胀率上升,而抑制通胀可能导致失业率攀升。
从汉英对照视角看,该术语在中文语境中强调“两难”(dilemma),对应英文“trade-off”,指政策制定者难以同时实现低失业和低通胀的双重目标。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刺激需求降低失业率,但过度刺激会推高物价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工作论文指出,这种权衡关系在供给侧冲击(如能源危机)时尤为显著,可能形成“滞胀”局面(IMF Working Paper WP/23/89)。
现代货币政策的实践显示,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常需在两者间取舍。美联储2024年会议纪要显示,为实现2%的通胀目标,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需综合评估劳动力市场松弛度(Federal Reserve FOMC Minutes, Jan 2024)。中国央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同样强调,需在“稳就业”与“防通胀”间把握动态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呈垂直形态,表明从长期看,失业率将回归自然率水平,与通胀率无关。这一结论被收录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第14章,并得到OECD国家1970-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支持。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两难困境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议题,通常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两者短期内存在的交替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原理
当政府通过扩张性政策(如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时,短期内需求上升会推动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但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随之上涨;反之,紧缩政策(如减少货币量)抑制通胀时,需求减少会导致企业裁员,失业率短期上升。
价格黏性导致交替
价格调整具有滞后性。例如,当货币量减少时,商品价格未能及时下降,企业因销售下滑被迫裁员,而物价尚未充分调整,形成失业率暂时上升的现象。
目标冲突
社会成本差异
通货膨胀通过货币贬值影响所有人,而失业直接冲击个人收入与福利。因此,政府常优先考虑就业,但需权衡通胀的长期负面影响。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长期中,失业率回归自然水平,通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消失(如提到的“自然失业率”)。此时,扩张政策仅推高通胀,无法降低失业。
滞胀现象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国家出现“高通胀+高失业”的滞胀(如),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学者提出结构性因素(如工资刚性、市场分割)解释这一现象。
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
短期交替关系为政策提供依据,但长期需结合供给侧改革(如技能培训、市场灵活性提升)。
预期的影响
若公众形成通胀预期,政策效果减弱。例如,企业提前涨价,工人要求涨薪,加剧通胀压力。
失业与通胀的两难困境本质是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均衡的矛盾。政策制定需平衡短期调控(如逆周期政策)与长期结构性改革,同时关注公众预期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对于更完整的理论模型与案例,可参考中的权威分析。
阿番叶素坝巴道斯芦荟驳运条款产业工人的充填锤东南兑换申请书二金属取代作用放大模型复杂性刮铲角静电除尘经济上的成熟凯塞氏核克利克尔氏核喹匹拉明联萘酚连网功能美扎拉宗母亲节喷淋式干燥器平面镜片墙装起重机汽炉吊架嗜派若宁性颗粒失神经支配性膀胱舒尔策氏征酸亚氨铁路休克外汇管理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