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构性
allosterism(别构效应) 是生物化学中描述蛋白质(通常是酶或受体)功能调控的一种关键机制。其核心在于:当特定分子(称为效应物或调节物)结合到蛋白质的别构位点(非活性位点)时,会引起蛋白质构象发生可逆变化,进而调节其活性位点的功能(如催化活性或底物结合能力)。这种效应不依赖竞争性抑制,而是通过空间结构传递实现远程调控。
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典型别构蛋白:氧气结合到血红素亚基后触发构象从紧张态(T态)转为松弛态(R态),增强其余亚基的氧亲和力(正协同效应),这一机制由Max Perutz通过X射线晶体学揭示。
别构效应是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例如:
权威参考文献:
David L. Nelson & Michael M. Cox, W.H. Freeman出版社
系统阐释别构酶动力学模型(如MWC模型)及生理实例。
Academic Press
收录别构效应定量分析方法及经典实验方案。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5/monod/facts/
记载别构理论奠基人Monod因“酶与病毒合成的遗传调控”获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Nussinov & Tsai, Nature 2013, 508(7496):331-339
讨论别构效应在细胞信号网络中的普适性及药物开发应用。
Allosterism(变构现象) 是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某些蛋白质(如酶或受体)通过与特定分子结合,导致其三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其功能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机制
变构效应通常涉及两种结合位点:活性位点(直接参与催化反应)和变构位点(调节位点)。当小分子(变构效应物)结合到变构位点时,会引起蛋白质构象变化,进而增强或抑制其活性。例如,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受变构调节。
分类与作用
应用领域
变构现象在药物研发中尤为重要。通过设计靶向变构位点的药物,可以更精准地调控蛋白质功能,减少副作用。例如,某些抗癌药物通过变构机制抑制激酶活性。
相关术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变构药物开发案例,可参考书籍《Allosterism in Drug Discovery》。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