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电摄像管
eikonoscope(也写作iconoscope)是一种早期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电视摄像管(电视摄像机中的核心成像器件)。它的发明标志着电子电视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定义与核心功能: eikonoscope 是一种利用光电效应将光学图像(景物)转换为相应电信号的电子成像器件。它是实现电视广播中图像捕捉环节的核心技术装置之一。其名称源自希腊语词汇 “eikon”(意为“图像”)和 “skopein”(意为“观察”或“检查”)。
发明者与背景: 该设备由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 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工作时发明,并在 1923 年提交了专利申请(美国专利号 2,141,059,于 1938 年授予)。兹沃里金后来加入美国无线电公司继续完善这项技术。
工作原理简述: eikonoscope 的核心是一个涂有大量微小、独立的光敏颗粒(通常是银和氧化铯)的云母板,称为“镶嵌屏幕”。当景物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到这个屏幕上时,每个光敏颗粒会根据接收到的光强产生相应数量的电荷(光电效应)。然后,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高速、顺序地扫描整个镶嵌屏幕表面。当电子束撞击到带有电荷的颗粒时,会释放出电流。这个电流的大小与该颗粒接收到的光强成正比,从而将图像上每个点的亮度信息转化为连续变化的电信号(视频信号)。
历史意义与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Eikonoscope"这一拼写可能为"iconoscope"的变体或误写。以下是详细解析:
可能存在的拼写问题
标准术语应为iconoscope(源自希腊语"eikōn"图像 + "skopein"观察),它是早期电视摄像机的核心部件,由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在1923年发明并申请专利。
技术定义
Iconoscope是首个实用的电视摄像管,通过光电效应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其原理是:光线照射到感光镶嵌屏产生电荷图像,电子束扫描后形成可传输的视频信号。
历史意义
作为1930-40年代广播电视的基础设备,iconoscope推动了电视商业化。但因其灵敏度低、体积大等缺陷,后被更先进的光电摄像管(image orthicon)取代。
词源补充
若用户确指"eikonoscope",其前缀"eikono-"对应希腊语"εἰκών"(图像),后缀"-scope"表示观察工具。但该拼写未见于标准科技术语库,建议核实原始文献或上下文。
如您需要更专业的术语考证,请提供具体语境或检查拼写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