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變址的地址英文解釋翻譯、被變址的地址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indexed address
分詞翻譯:
被的英語翻譯:
by; quilt
變址的英語翻譯:
【計】 X
地址的英語翻譯:
【計】 A; AD; ADDR; address; ADR; ADRS
專業解析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彙編語言中,“被變址的地址”是一個描述特定内存尋址模式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
術語構成與基本概念
- “被變址的” (Indexed): 指該地址的形成依賴于一個稱為“變址寄存器”的專用寄存器(如 x86 中的 SI, DI, BP;ARM 中的 Rx;MIPS 中的 $t0-$t9 等)的内容。
- “地址” (Address): 指最終要訪問的内存單元的位置。
- 組合含義: “被變址的地址”指的是通過将一個基地址(通常是指令中給出的地址或另一個寄存器的内容)與一個變址寄存器中的值(索引值)相加(有時也可能有比例因子)而計算出來的最終内存地址。這個計算出來的地址才是實際操作(讀取或寫入)的目标位置。
-
技術實質與作用
- 這種尋址模式(變址尋址,Indexed Addressing)主要用于高效地訪問數組、結構體或字符串等數據結構中的元素。
- 基地址 (Base Address): 通常指向數據結構的起始位置(例如數組的首地址)。
- 索引值 (Index): 存儲在變址寄存器中,表示目标元素相對于基地址的偏移量(例如數組元素的索引號)。
- 地址計算: 最終的有效地址 (Effective Address, EA) 計算公式通常為:
EA = Base Address + (Index Register Value * Scale Factor)
。其中比例因子 (Scale Factor, 如 1, 2, 4, 8) 用于處理不同大小的元素(如字節、字、雙字)。
- 關鍵點: 被變址的地址就是這個計算出來的
EA
,它是數據實際駐留在内存中的位置。
-
英文對應與詞典釋義
- 英文術語:Indexed Address
- 詞典釋義核心: The effective memory address that is calculated by adding the contents of an index register (possibly scaled) to a base address (which may be specified in the instruction or held in another register). This address is the actual location in memory accessed by an instruction using indexed addressing mode.
-
應用場景
- 遍曆數組: 基地址指向數組開頭,變址寄存器存放當前元素的索引 i,被變址的地址就是
array[i]
的地址。
- 訪問結構體字段: 基地址指向結構體實例,變址寄存器存放字段在結構體内部的偏移量(或一個常量),被變址的地址就是該字段的地址。
- 字符串操作: 常用于逐個字符處理字符串。
“被變址的地址” (Indexed Address) 是指在計算機指令執行過程中,通過将指令提供的或寄存器持有的基地址與變址寄存器中的索引值(可能經過縮放)相加而動态計算出來的最終内存地址。它是變址尋址模式的核心結果,使得程式能夠靈活高效地訪問數組、結構體等數據結構中的元素。該術語精确描述了地址是如何通過“變址”這一操作(即利用變址寄存器的内容)被計算和确定的過程。
相關術語參考 (英文):
- Indexed Addressing Mode (變址尋址模式)
- Base Address (基地址)
- Index Register (變址寄存器)
- Effective Address (有效地址)
- Offset (偏移量)
- Scale Factor (比例因子)
網絡擴展解釋
“被變址的地址”是計算機體系結構或彙編語言中的術語,通常與變址尋址模式(Indexed Addressing Mode)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在變址尋址中,指令中的基地址(Base Address)會與一個變址寄存器(Index Register)中的值相加,生成最終的有效地址(Effective Address)。這個最終生成的地址即稱為“被變址的地址”。
例如:
有效地址 = 基地址 + 變址寄存器值
用公式表示為:
$$
text{Effective Address} = text{Base Address} + text{Index Register}
$$
2.應用場景
- 數組或列表訪問:基地址指向數組的起始位置,變址寄存器保存元素索引,通過相加快速定位到特定元素。
- 循環遍曆數據:在循環中通過遞增變址寄存器的值,逐個訪問連續内存單元。
- 動态内存計算:適用于需要運行時動态計算地址的場景,如數據結構中的鍊表或樹。
3.具體示例
假設彙編指令為:
MOV AX, [BX + SI]
BX
是基址寄存器(保存數組起始地址)。
SI
是變址寄存器(保存元素偏移量)。
[BX + SI]
即為“被變址的地址”,表示實際訪問的内存位置。
4.與其他尋址方式的區别
- 直接尋址:直接使用指令中的地址(如
MOV AX, [1000H]
)。
- 間接尋址:通過寄存器間接獲取地址(如
MOV AX, [BX]
)。
- 變址尋址:需通過基址和變址值的組合生成地址,靈活性更高。
5.優勢與局限
- 優勢:支持動态地址計算,簡化數組、結構體等數據結構的訪問。
- 局限:需額外硬件支持(如變址寄存器),可能增加指令執行周期。
若需進一步了解變址尋址的具體實現或相關指令集(如x86、ARM),可結合具體架構文檔深入學習。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部件位超速離心機單倍性電延遲線動力性黃疸對稱應力循環侯普·賽勒氏試驗磺胺硝苯黃色龍膽根素昏昏欲睡的間氨苯酰胺基脲進來技術發明己酰開化卵巢浸膏麻回火法拿出拍賣女監工胼胝體溝前鈣化醇臍積水氫離子濃度指數取得發明專利權壬酸纖維素上行字母蛇形單胞菌十進制碼收費電視玩忽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