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ndylus lateralis humeri
humerus
【醫】 humeri; humerus
【醫】 ectocondyle; external condyle
肱骨外側髁(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是人體上肢骨骼中肱骨遠端的重要解剖結構,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對應"lateral condyle of the humerus"的規範譯名。該結構位于肱骨下端外側的膨大骨性突起,與桡骨頭形成肱桡關節,其前下方為桡神經溝走行區。
從解剖學角度,肱骨外側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該結構在肘關節屈伸運動中承擔雙重功能:既是肘關節外側的力學支撐點,又是腕伸肌群(如桡側腕長伸肌、指總伸肌)的起始附着處。臨床常見的外側髁骨折多發生于5-10歲兒童,約占小兒肘部骨折的15-20%,多由手掌撐地傳導暴力導緻。
根據《格氏解剖學》第42版記載,肱骨外側髁的骨化中心約在9-12個月出現,12-14歲完成骨化,這一發育特征使其在青少年運動損傷中具有特殊臨床意義。近年生物力學研究發現,外側髁承受的應力峰值可達體重的3-5倍,特别是在投擲類動作的加速期。
肱骨外側髁(又稱肱骨外髁)是肱骨遠端靠近肘關節外側的骨性凸起部位,具體解剖和臨床意義如下:
位置
位于肱骨遠端外側,肘關節上方約2-3厘米處,觸摸時可感知明顯的骨性突起()。
功能
是前臂伸肌群(如桡側腕短伸肌)的附着點,參與肘關節的伸展和穩定()。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因伸肌群反複牽拉導緻局部慢性勞損,表現為外側肘部疼痛()。
根據骨折移位程度分為4型():
若出現肘部疼痛或外傷,建議及時就醫明确診斷。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醫學專業平台(如有來醫生等)。
阿米那金安段間距铵礬棒的被除數标準虛拟機補充光磁殼定向配位化合物非流動貨币資産的貨币虧損概述高壓滅菌法接通定律金色基準程式臨終時水腫锂漂移晶體流動相硫羟乙酸模式配對算法皮羅果夫氏手術三亞乙基蜜胺時間相幹性示零器視力線施瓦策氏手術數據标識符替氟烷維特克—香農抽樣定理位移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