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價格歧視英文解釋翻譯、非法價格歧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unlawful price discrimination
分詞翻譯:
非法價格的英語翻譯:
【經】 exorbitant prices
歧視的英語翻譯:
discriminate against; play it low upon
【醫】 discrimination
專業解析
非法價格歧視是指經營者對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在交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無正當理由對不同的交易相對人實行不同的價格,從而排除、限制競争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該行為被各國反壟斷法或公平交易法所禁止。
漢英詞典角度解析:
-
中文術語:非法價格歧視 (Fēifǎ Jiàgé Qíshì)
- 非法 (Fēifǎ): 對應英文Illegal,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 價格 (Jiàgé): 對應英文Price,指商品或服務的交易金額。
- 歧視 (Qíshì): 對應英文Discrimination,指不公平的區别對待。
- 整體釋義: 在法律語境下,特指違反競争法規的價格區别對待行為。
-
英文術語:Illegal Price Discrimination
- Price Discrimination: 經濟學和商業中的常見概念,指對相同産品或服務向不同客戶收取不同價格的行為。本身并不必然違法。
- Illegal: 限定詞,表明該價格歧視行為因違反特定法律(主要是反壟斷法/競争法)而被禁止。其違法性核心在于反競争效果或對競争的損害。
法律構成要件與核心特征:
- 行為主體: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或顯著市場力量的經營者。這是實施具有反競争效果的價格歧視的前提。例如,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不公平高價或低價行為(第十七條第一款)。
- 行為表現:
- 相同商品或服務: 交易對象必須是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對不同品質或成本的産品定價不同不屬于歧視。
- 不同交易相對人: 對不同購買者(如同級經銷商、不同地域客戶)實行不同價格。
- 交易條件相同: 價格差異不能基于合理的成本差異(如運輸距離)、應對競争的合理反應或促銷活動等正當理由。
- 損害後果:
- 排除、限制競争: 這是認定“非法”的核心。例如,低價歧視可能排擠競争對手(掠奪性定價),高價歧視可能剝削消費者。
- 損害消費者利益: 不公平的價格可能導緻消費者支付過高價格或選擇受限。
- 無正當理由: 經營者無法證明價格差異是基于合理的成本因素、市場條件變化或促銷活動等客觀原因。
法律依據與權威參考: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Anti-Monopol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該法是規制非法價格歧視的主要法律依據。
- 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六項: 明确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别待遇”。這直接涵蓋了非法價格歧視的核心情形。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SAMR) 負責該法的執行和解釋。其官網發布的相關指南、案例和處罰決定具有權威性。
- 美國《羅賓遜-帕特曼法案》 (Robinson-Patman Act):
- 該法案是美國反壟斷法中專門針對價格歧視的主要法律,旨在保護中小企業和競争免受大型買家獲得不公平價格優勢的影響。其核心是禁止在州際商業中對相同等級和質量的商品向不同購買者收取歧視性價格,如果這種歧視可能實質性地削弱競争或傾向于形成壟斷。
- 歐盟競争法 (EU Competition Law):
- 《歐盟運行條約》第102條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其中可能包括對同等交易適用不同條件(如價格),從而使交易對方處于不利的競争地位。歐盟委員會對此有詳細的執法實踐和指南。
非法價格歧視是反壟斷法/競争法規制的重要行為。其核心在于具有市場力量的經營者,在無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不同客戶就相同商品或服務實行不同的價格,且該行為具有排除、限制競争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後果。理解該概念需結合具體法律條文(如中國《反壟斷法》第十七條)及執法機構的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非法價格歧視是指企業在銷售相同商品或服務時,無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對象采取不同定價,且該行為實質損害市場競争或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定義與法律依據
根據《羅賓遜-帕特曼法》(美國反壟斷法核心條款),非法價格歧視需滿足以下條件:
- 相同商品或服務:對不同交易對象提供相同等級、質量的商品或服務;
- 不同交易條件:無正當理由對相同條件的購買者實行差異價格;
- 損害競争:導緻市場競争減少,或形成壟斷傾向。
例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起訴百事公司時指出,其向某大型零售商提供廣告補貼卻拒絕其他競争對手同等待遇,構成非法價格歧視。
二、主要表現形式
- 地域或客戶歧視:如對特定地區的客戶提供更低價格,排擠其他地區的競争者;
- 促銷補貼差異:僅向部分客戶提供折扣、廣告費補貼等優惠;
- 批量定價歧視:對不同采購量的客戶設置不合理價格差異(需排除成本合理性因素)。
三、違法性判定标準
非法價格歧視需滿足兩個核心要件:
- 主觀意圖:企業以排擠競争對手或獲取壟斷地位為目的;
- 客觀結果:行為實際導緻市場競争受阻,或中小型企業利益受損。
四、典型案例
- 百事公司案:因選擇性提供促銷補貼被FTC起訴,涉嫌違反《羅賓遜-帕特曼法》;
- Southern Glazer’s案:銷售商對不同零售商收取差異價格,損害公平競争環境。
五、與合法價格歧視的區分
合法的價格差異通常基于成本差異(如運輸費用)或市場需求彈性(如學生折扣)。例如,航空公司根據購票時間提供不同折扣屬于合法二級價格歧視,而若針對相同條件的旅行社實施差異定價則可能違法。
總結來看,非法價格歧視的核心在于無正當理由的差異化定價行為對市場競争的實質性損害,需結合法律條款和實際案例綜合判斷。更多細節可參考美國FTC官網或《羅賓遜-帕特曼法》原文。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抽象的過失窗戶稅氮尿嘧啶多孔闆分布器讀者答覆格式或卡片鳄牙剪剛化合物感覺運動弧光電探煙器固定式電鍍槽後台流角膜緣帶焦炭床層階下囚金環蛇屬卡片式帳簿可優化循環庫興氏綜合征靈物學命令庫偏離目标擾亂全息圖幀任務描述符容許壓降上稅授乳期痨數據穩定朔普法樹脂硫化外彙兌換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