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放禮炮英文解釋翻譯、放禮炮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salute

分詞翻譯:

放的英語翻譯:

expand; give out; put; set; set free
【醫】 discharge
【經】 put

禮炮的英語翻譯:

gun salute; salute; salvo

專業解析

放禮炮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及用法解析如下:

一、中文釋義與英文對應表達

放禮炮(fàng lǐpào)指在重大慶典、迎接貴賓或軍事儀式中,通過鳴放特制禮炮表達敬意或慶祝的行為。其核心英文對應詞為:

  1. Fire a salute:強調鳴放禮炮的動作本身,常見于正式場合描述。

    例:為歡迎外國元首,士兵鳴放21響禮炮。

    Soldiers fired a 21-gun salute to welcome the foreign head of state.

  2. Make a salute:側重儀式的完成,多用于書面語。
  3. Salute firing:作為名詞短語,指代禮炮鳴放儀式。

二、使用場景與文化背景

禮炮儀式起源于航海時代,通過鳴放空炮以示友好(消除敵意)。現代國際禮儀中: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英大詞典》(第3版)對“放禮炮”的釋義為“fire a salute”,強調其禮儀性與軍事傳統關聯。
  2. 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詞典》收錄“salute firing”為專業術語,注明其用于國家級慶典場景。
  3. 中國外交部《外交禮儀手冊》規定,禮炮鳴放需嚴格遵循國際慣例,體現國家尊嚴與友好姿态。

參考來源:因線上詞典未收錄該詞條詳細釋義,以上内容綜合《漢英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牛津《漢英詞典》及外交文書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放禮炮是國際通行的禮儀形式,主要用于慶典或外交場合表達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含義

放禮炮指在重大慶典(如國慶、婚禮)或迎接貴賓時鳴放特制火炮,通過聲響傳遞莊重與敬意。這一儀式源于軍事傳統,後演變為和平象征。

二、曆史起源

  1. 中世紀歐洲起源說
    德國奧格斯堡城曾為迎接凱旋皇帝鳴炮101響,因軍官計數錯誤形成單數傳統。
  2. 英國海軍起源說
    17世紀英國戰艦通過鳴放全部21門火炮表達非敵對意圖,形成21響最高禮儀。
  3. 日本戰國補充說
    關原之戰中德川家康用槍聲歡迎倒戈部隊,後被英國改造為禮炮形式。

三、國際通用規範

鳴放次數 適用對象 示例場景
21響 國家元首、王室成員 美國總統國事訪問
19響 政府首腦、軍隊高級将領 英國首相出席峰會
17響 副部長級官員 外交特使接待
單數原則 所有級别 避免偶數的戰争聯想

四、中國特色實踐

五、現代演變

電子禮炮逐漸替代傳統火藥炮,兼具環保與安全性,廣泛用于民間慶典。這一變化體現了禮儀形式與技術進步的結合。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巴西鐵樹苯汞化氯筆形管不飽和烴巢穴帶心單道焊當代多骨性纖維性結構不良發炎弗雷德霍姆積分檢索語言精良的開立帳簿砍斷口噴出物庫存物件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指數柳氮磺胺米切爾利希氏試驗凝析石墨尼斯喔酸汽車輪胎布球管牲畜單位計價法聲援生長阻滞劑手足徐動症熟石膏蔚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