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ng up the rear; rear guard
"殿後"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基本釋義
殿後(diàn hòu)指行軍時位于隊伍尾部,承擔掩護主力撤退或防止追兵襲擊的任務。其核心含義為:
二、詞源與字義解析
源自古代軍事術語,"殿"指行軍隊列的尾部。《說文解字》釋"殿"為"擊聲也",後引申為"鎮守後方"。古代軍隊撤退時,精銳部隊常"殿後"阻擊追兵,如《孫子兵法》"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即隱含此戰術。
明确位置關系,強調處于末尾或保護性滞後。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殿後:行軍時走在部隊的最後。
例:大部隊轉移,由三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殿後:
- v. bring up the rear; act as rearguard.
- n. rearguard action.
來源:吳光華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
四、用法與例句
騎兵營負責殿後,掩護主力部隊安全撤離。(The cavalry battalionbrought up the rear to cover the retreat of the main force.)
登山隊中經驗豐富者主動殿後,确保無人掉隊。(Experienced climbers voluntarilyacted as rearguard to prevent stragglers.)
五、相關概念辨析
權威性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漢英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結合古代軍事典籍用例,确保語義準确性與文化背景完整性。
“殿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軍事術語和引申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軍事術語
指行軍或部隊行動時處于隊伍最後的位置,承擔掩護、警戒或保障任務。例如《後漢書》中記載“張宗裨禹,敢殿後拒”,即強調在撤退或行進中保護主力部隊的安全(、)。
詞源背景
源自古代官員巡視制度,巡視隊伍中最後一名官員稱為“殿後”,負責處理前隊遺留問題,後延伸為“最後一位”的比喻義()。
泛指排名末尾
現代多用于比賽、競争等場景,表示名次墊底。例如:“他在比賽中殿後,但依然堅持完成全程”()。
象征性掩護或收尾
在團隊協作中,可形容為他人提供支持或保障的角色。如元代關漢卿《單刀會》中“魯肅休惜殿後”,即通過殿後行為展現責任感()。
對應表達為“bring up the rear” 或“close the rear”()。
苄星青黴素G不動搖的材料分配出版自由吊杆起重機第二鼓膜法定條例華格斯塔夫骨折黃銅匠化學不相容性彙編語言程式設計混合環境霍夫曼模型桀骜不馴聚苯空間電荷極化空氣入口來蘇立法者的身份臨床放射學的梅子描繪單元嘧啶二聚體内密封前根如果…則…否則審查和鑒定證據試樣斷口收縮率完全着色位變異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