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hypoxanthylic acid; inosinic acid; sarcylic acid
order; second; second-rate
【醫】 deutero-; deuto-; hyp-; hypo-; meta-; sub-
【醫】 xanthylic acid
次黃甙酸(次黃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簡稱IMP)是生物體内重要的核苷酸代謝中間體,由次黃嘌呤通過核糖磷酸連接形成。其化學式為C₁₀H₁₃N₄O₈P,分子結構包含嘌呤環、核糖和磷酸基團,屬于嘌呤核苷酸家族。
在生物化學功能中,次黃甙酸是嘌呤核苷酸合成與分解代謝的核心物質。它通過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催化生成腺苷酸(AMP),同時也是肌苷酸脫氫酶催化生成黃苷酸(XMP)的底物,最終參與鳥苷酸(GMP)的合成。這一代謝通路對細胞能量供應(ATP生成)和遺傳物質(DNA/RNA)合成具有關鍵作用。
醫學研究表明,次黃甙酸在免疫調節和細胞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其衍生物如聚肌胞苷酸(Poly I:C)已被應用于抗病毒藥物開發,通過激活TLR3受體增強先天免疫應答。在食品工業中,IMP作為鮮味增強劑,與谷氨酸鈉協同作用産生"鮮味"感知,這一現象已通過舌部味覺受體T1R1/T1R3的激活機制得到解釋。
: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 for CID 16027,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Berg JM, et al. Biochemistry (9th ed.), Chapter 22: 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 Nucleotides, and Related Molecules
: Alberts B,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6th ed.), Section 2: Metabolic Pathways
: Alexopoulou L, et al. (2001) Recogni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and activation of NF-κB by Toll-like receptor 3. Nature
: Zhang F, et al. (2008)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umami taste synergism. PNAS
次黃甙酸(Hypoxanthylic Acid)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分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别名與基本性質
次黃甙酸又稱肌苷酸或次黃嘌呤核苷酸,英文縮寫為IMP(Inosinic Acid/Inosine Monophosphate)。它是核糖核酸(RNA)中的一種核苷酸,由次黃嘌呤、核糖和磷酸基團組成,易溶于水。
化學結構與代謝
化學式為$$C{10}H{13}N_4O_8P$$,在生物體内可通過酶解反應分解為次黃嘌呤。同時,IMP是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共同前體,參與核酸代謝。
功能與應用
生物分布
常見于肌肉等組織中,尤其在放置後的肉類中含量較高。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實驗應用或化學合成路徑,可參考權威生物化學文獻或食品添加劑相關标準。
闆形凸輪鮑安氏腺表層發酵錯亂大規模集成電路測試系統單核二齒配位體丁子香酸鲱符號表示法複位天線各向異性吸收紅外線光譜分析家喻戶曉基爾霍夫定律解諧機密傳閱文件精萃聚式流化攻擊素開型節點口前聽診冷卻速度離合點鈕孔狀切開術普臘納器淺釋尚疝氣痛的神經分支節說道脫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