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程式英文解釋翻譯、儲存程式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電】 stored program
分詞翻譯:
儲存的英語翻譯:
garner; lay in; store
【電】 storage
程式的英語翻譯:
formality; ground rule; procedure; proceeding; process; program
【計】 P; problem determination aid; PROC; program; related channel program
【化】 sequence
【經】 program; sequence
專業解析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儲存程式"(Stored Program)是一個核心概念,指将程式指令與數據一同存儲在計算機的主存儲器中,使得計算機能夠通過讀取和執行這些存儲的指令來自動完成任務。其對應的英文術語為 "Stored Program"。
詳細解釋:
-
核心原理與定義:
- 在儲存程式架構中,程式(即一系列指令)被編碼成二進制形式,與待處理的數據一樣,存放在計算機的可讀寫存儲器(如RAM)裡。
- 中央處理器(CPU)可以像訪問數據一樣,從存儲器中讀取這些指令,然後解釋并執行它們。
- 這消除了早期計算機(如純機械式或插線闆編程)需要物理重新配置硬件來運行不同程式的限制。程式可以通過簡單地加載不同的指令序列到存儲器中來更改,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的通用性和靈活性。
-
馮·諾依曼架構:
- 儲存程式概念是現代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基礎,通常與馮·諾依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緊密關聯。
- 該架構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将程式指令和數據存儲在同一存儲器中,CPU依次讀取指令并執行。這簡化了計算機的設計,并成為絕大多數通用計算機的标準模型。
-
存儲與執行過程:
- 加載: 程式(指令序列)從外部存儲設備(如硬盤、SSD)加載到主存儲器(内存)中。
- 讀取: CPU 中的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從内存中按順序(或根據跳轉指令)讀取下一條指令。
- 解碼與執行: CPU 的指令譯碼器(Instruction Decoder)解釋該指令的含義,然後算術邏輯單元(ALU)或其他功能單元執行該指令指定的操作(如計算、數據移動)。
- 數據訪問: 執行指令過程中,可能需要從内存中讀取數據或将結果寫回内存。
- 這個過程循環往複,直到程式結束。
-
技術實現與演進:
- 儲存程式的概念最初在1940年代提出并實現(如EDVAC, EDSAC)。
- 早期使用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管存儲器或磁鼓存儲器等。
- 現代計算機主要使用半導體存儲器(DRAM, SRAM)作為主存,輔以大容量的磁盤或固态存儲(SSD)作為外部存儲。
- 盡管技術不斷進步(如緩存、并行處理),儲存程式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現代計算機運行的基石。
-
意義與應用:
- 通用性: 使計算機成為通用問題解決機器,隻需更換程式即可執行不同任務。
- 自動化: 實現了指令執行的自動化,無需人工幹預每一步操作。
- 軟件發展: 是操作系統、應用程式等所有軟件得以存在和運行的基礎。
- 現代計算基石: 從個人電腦、服務器到智能手機和嵌入式系統,幾乎所有數字設備都基于儲存程式原理工作。
來源參考:
- 《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硬件/軟件接口》 (David A. Patterson, John L. Hennessy) - 經典計算機體系結構教材,詳細闡述馮·諾依曼架構和儲存程式概念。
-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 期刊,包含關于早期計算機發展和儲存程式概念起源的曆史研究文章。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Computer: The stored-program concept" - 權威百科條目,概述儲存程式的定義和曆史意義。
- Stanford University CS Education Library - 線上教育資源,提供關于計算機基礎概念(包括儲存程式)的講解材料。
- 《現代操作系統》 (Andrew S. Tanenbaum) - 操作系統經典教材,闡述操作系統如何依賴儲存程式原理管理程式的加載和執行。
網絡擴展解釋
“儲存程式”(通常稱為“存儲程式”)是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将程式指令和數據共同存儲在計算機的内存中,使計算機能夠通過讀取内存中的指令自動執行任務。這一概念由馮·諾依曼于1945年提出,成為現代計算機體系結構(馮·諾依曼架構)的基礎。
核心思想
-
程式存儲
将程式指令和待處理數據以二進制形式存入同一存儲器中,計算機通過内存地址訪問它們,無需外部幹預即可完成運算。
-
順序執行
CPU按指令在内存中的存儲順序逐條讀取、解碼和執行,通過程式計數器(PC)自動跳轉實現流程控制(如循環、分支)。
-
二進制編碼
指令和數據均以二進制形式存儲,簡化了硬件設計,提高了通用性。
曆史意義
- 突破性改進:早期計算機(如ENIAC)需手動重連線路來切換任務,存儲程式概念使計算機通過更換内存中的程式即可處理不同任務。
- 标準化架構:馮·諾依曼報告《EDVAC報告書》奠定了現代計算機五大組件(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設計框架。
優勢與局限
- 優勢:
- 自動化程度高,減少人工幹預;
- 程式可靈活修改,擴展性強;
- 硬件結構統一,降低成本。
- 局限:
- 存在“馮·諾依曼瓶頸”(CPU與内存速度差異導緻性能限制);
- 指令與數據共享存儲可能引發安全問題(如緩沖區溢出攻擊)。
應用領域
- 現代計算機:從個人電腦到超級計算機均基于此架構。
- 嵌入式系統:如智能手機、物聯網設備依賴存儲程式實現功能。
- 軟件編程:程式員通過編寫代碼(最終轉為二進制指令)控制硬件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如具體實現或曆史案例),可提供更具體的方向以便深入解釋。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差動增益控制器尺寸簡圖抽氣機出恭導水管非周期性函數高雅的隔膜電解槽共反萃管道尺寸骨化過度霍夫曼氨分離法借用發價進料口計算機指令系統抗磨性可編微程式機器可分頁的系統任務擴散高台晶體管醚油摩擦帶槭樹酸全神貫注的散裝貨貨櫃箱聲象雙谷底數位壓縮蘇木色素糖一般的外伸曲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