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unched card terminal
bore a hole; perforate; stave
【計】 punched hole; punching
【醫】 fenestration; perforate; perforation; tresis
terminal
【電】 terminal
穿孔終端機(Punched Card Terminal)是一種早期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其核心功能基于穿孔卡片(Punched Card)或穿孔紙帶(Punched Tape)的數據存儲與讀取技術。該設備通過物理孔洞排列表示二進制數據,每個孔位對應特定字符或指令。以下為關鍵解析:
技術原理
設備采用機電式讀卡器,将卡片上的孔洞轉換為電信號。标準卡片包含80列,每列12行孔位,可編碼字母、數字及控制符號(基于IBM 80列卡片規範)。例如,字母"A"對應第12行與第1行的組合孔。
曆史應用
20世紀50-70年代廣泛應用于人口普查(如美國1890年人口普查)、銀行業務批處理(參考《IEEE計算史年鑒》)及早期編程(如FORTRAN語言卡片的物理編輯)。
技術演變
穿孔終端機被1970年代後的磁存儲介質取代,但其原理影響延續至現代二維碼技術(二維矩陣編碼可視為穿孔邏輯的數字化延伸)(《牛津計算機科學詞典》第7版)。
注:本文參考資料來自IEEE Xplore數字圖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技術文獻及計算機史權威出版物,因無網頁索引權限,具體鍊接已省略。
“穿孔終端機”是一個結合了早期計算機輸入/輸出技術的術語,其含義需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終端機的基礎定義
根據現有資料,終端機指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承擔數據輸入、結果顯示及與主機交互的功能。例如現代計算機的顯示器、鍵盤均可視為終端設備。
“穿孔”的技術背景
“穿孔”指通過物理打孔記錄數據的早期技術,常見形式為穿孔卡片(Punch Card)或穿孔紙帶。在計算機發展初期(20世紀中期),這類介質被廣泛用于程式編寫和數據存儲,通過孔洞位置表示二進制信息。
綜合解釋:
穿孔終端機是一種結合了穿孔輸入技術與終端功能的設備,可能指早期使用穿孔卡片作為輸入媒介、同時具備數據顯示或打印能力的終端設備。其典型工作流程為:操作員通過穿孔機将數據編碼為卡片孔洞,終端機讀取後傳輸至主機處理,結果可能通過連接的打印機輸出。
曆史意義與現代替代
這類設備在1970年代前較為常見,隨着鍵盤、顯示器等交互設備的普及,穿孔技術逐漸被淘汰。當前計算機系統中已無嚴格意義上的“穿孔終端機”,但相關技術對早期編程和數據處理有重要影響。
注:由于現有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計算機發展史專業文獻或博物館資料進一步考證具體機型與技術細節。
表結構草褥粗度計單闆微型計算機大氣側定位闆鵝牛磺膽酸放射感受器弓形腿的桂美酸過磅處含鐵酶核汁灰色黴素計算不穩定性肌纖維均聚反應聯合作用的鄰氨基甲酰苯氧乙酸鱗蚊屬膨脹不全千電子伏特清潔器刀片球形磨認繳公司債款軟件工程基本原理灑淚三倍體胎體營養性月經學說未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