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cukotome
腦白質切斷器(Lobotomy Instrument)是一種曆史上用于神經外科手術的器械,專用于實施腦白質切斷術(Lobotomy)。該手術通過切斷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纖維(主要是白質),試圖治療嚴重的精神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過物理破壞前額葉與其他腦區的神經連接,改變患者情緒和行為。手術曾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等,但因副作用嚴重已被淘汰。
葡萄牙神經學家António Egas Moniz于1936年首創,獲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後因倫理争議被重新審視。
手術常導緻患者情感淡漠、認知障礙,20世紀70年代後被全球棄用,現代醫學以藥物和心理療法替代。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主流醫學界明确反對該手術,強調其違背患者自主權與醫學倫理。當前神經外科聚焦于深部腦刺激(DBS)等非破壞性技術。
(注: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來源均為權威機構公開文獻。)
“腦白質切斷器”(leucotome)是一種用于神經外科手術的器械,主要用于20世紀中葉的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以下是綜合多個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功能
腦白質切斷器是一種細長的手術工具,外形類似螺絲刀,頭部帶有可伸縮的鋼絲或刀片。其核心用途是切斷大腦前額葉與其他腦區連接的神經纖維(即白質),以改變患者的精神狀态。
手術背景
該器械在1930-1950年代被用于治療嚴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通過破壞前額葉神經通路,試圖緩解症狀。然而,這種手術副作用極大,可能導緻患者情感淡漠、認知能力下降等。
諾貝爾獎與倫理争議
該手術的推廣者埃加斯·莫尼茲(Egas Moniz)因相關研究獲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後期因手術導緻患者出現癡呆、人格改變等問題,被廣泛批評為“不人道”,并逐漸被淘汰。
現代評價
如今,腦葉白質切除術被視為醫學史上的重大倫理教訓,腦白質切斷器也成為争議性技術的象征,提示醫學需平衡創新與患者權益。
如需進一步了解手術案例或曆史細節,可參考相關醫學史文獻或紀錄片。
拔腿不定志賀氏菌不穩定的氫原子場調晶體管觸發器存儲器純代碼重寫大難擋油牆碘硫酸奎甯動态圖塊屬性動物沉澱素二進電路供熱裝置哈耳瓦克氏效應毫伏計活梯錦紋檢查器基質蛋白脊柱後裂看跌淋巴細胞生成的流電沖刺法汽巴弄染料漆木紋售貨簿提審被告完全麻醉未實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