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naphthalene blue
【化】 naphthalene; naphthaline; naphthene; tar camphor
【醫】 alabastrine; naphtalin; naphthalene; naphthalin; tar camphor
anil; blue; blueness
【醫】 blue; cyan-; cyano-; kyano-; Polygonum tinctorium Lour.
萘藍(nài lán)是中文對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或其近緣植物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的别稱,特指其葉片或莖葉加工後提取的藍色染料。在漢英詞典中,其核心釋義如下:
萘藍指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或豆科植物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二者均為傳統天然染料植物,葉片含靛藍前體物質,經發酵、氧化後可提取靛藍染料。
英文對應詞:
萘藍亦指從上述植物中提取的藍色染料——靛藍(Indigo),是中國古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故的來源。
英文對應詞:
萘藍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濟作物,自周代起用于織物染色,并隨絲綢之路傳播至歐亞。明代《天工開物》詳細記載其制靛工藝:“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菘藍即萘藍,俗名闆藍。”其染料成品稱“靛青”或“藍靛”。
英文背景補充:Indigo一詞源自希臘語indikon(意為“來自印度的物質”),印證其東西方貿易中的重要性。
菘藍的根(闆藍根)、葉(大青葉)為傳統中藥材,具清熱解毒功效,但“萘藍”一詞通常不直接用于藥用語境,需區分“染料用途”與“藥用部位”。
英文注意點:藥用時需明确使用Isatis root(闆藍根)或Isatis leaf(大青葉),避免與染料混淆。
菘藍條目明确其别名“萘藍”,并記載其染料與藥用雙重用途。
第33卷詳細描述菘藍(Isatis indigotica)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記載傳統制靛工藝:“凡造靛,葉與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
注:因古籍與現代學術著作暫無公開電子版鍊接,建議通過權威數據庫如CNKI(中國知網)或圖書館文獻獲取原文,确保引用準确性。
“萘藍”一詞可能存在翻譯或書寫誤差。以下是綜合分析:
可能的混淆詞彙
中文中常見的植物名為“菘藍”(學名:Isatis tinctoria),其根部為中藥材“闆藍根”,葉子可提取靛藍染料。而“萘”通常指化學物質萘(naphthalene),與植物名稱無關。
英文翻譯問題
搜索結果中提到的英文翻譯“new”顯然不準确。若指植物“菘藍”,正确英文名為“woad”或“Isatis tinctoria”。
實際用途
建議:若您需要具體植物或化學物質的信息,請核對名稱準确性,或參考權威詞典(如《中國植物志》)。當前搜索結果可能存在翻譯錯誤,需進一步驗證。
半磁性控制器存倉單頭單軀八肢畸胎單元保護電動式會計機點貨多肉的非記錄式分光光度計附加費率釜式蒸餾革屑功能塊級組合電路過期提單骨鉗澆道棒進氣停止寄生胎碰巧噴霧麻醉去氨三環氯铵三月桂胺砷劑促動作用濕潤周圍手爐順應時勢的人碳精棒探照燈型聲納酮丁二酸往來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