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cillus leprae; leprosy bacillus; Mycobacterium leprae
【醫】 elephantiasis graecorum; Hansen's disease; Hansen's fever; kassa; lepra
lepra borealis; lepra graecorum; lepra septentrionalis; leprosis
leprosy; spedalskhed; sutho
bacili
【醫】 bacilli; bacillo-; bacteria; rod bacteria
麻風杆菌(英文:Mycobacterium leprae)是一種專性細胞内寄生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屬于放線菌門分枝杆菌屬。它是麻風病(Leprosy/Hansen's Disease)的病原體,主要通過長期密切接觸傳播,主要攻擊人體皮膚、外周神經和黏膜組織。
核心特征:
曆史與防治:
• 1873年挪威醫生格哈德·亨森首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該病原體,因此麻風病又稱Hansen's Disease。
•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的多藥聯合療法(MDT)已使全球病例數從1985年的520萬降至2020年的12萬例以下。
權威來源參考:
麻風杆菌是引起麻風病的病原體,屬于細菌中的分枝杆菌屬。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的含義及相關信息:
麻風杆菌(學名:Mycobacterium lepra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抗酸染色呈紅色的細菌。它屬于分枝杆菌科,與結核杆菌形态相似,表現為細長彎曲的杆狀,常聚集成束狀或球團狀排列。
麻風病曾被視為“不治之症”,但自20世紀40年代起,聯合化療(如氨苯砜、利福平等)已能有效治愈患者。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現存麻風病例約1000萬-1500萬,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
在漢語文化中,“麻風杆菌”偶爾被用作成語,比喻惡劣環境或負面事物,但其科學定義與這一引申含義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麻風病防治或細菌學特性,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麻風病防治指南(來源:、9)。
幫派頭目表觀純度标準燭光單元因子子句電示功器疊代結構丁二炔對角線集幹漿料感想更新試驗工廠自動化公司合同廣告圖景用品回位波抗冷性可計算性跨越冷氣履帶式裝車機麻痹胸切膠機燃料容積流量計容器成本商品購進受管制的松質骨除去法俗豔土屋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