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鞋是以橡膠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防水鞋類制品,英語通稱為"rubber shoes"或"galoshes"。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膠鞋指"用橡膠制成的鞋,通常幫子較短,不透水"。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維度:
材質構成
采用天然橡膠或合成橡膠經硫化工藝制作,鞋底與鞋幫一體化成型。牛津大學出版社《英漢雙解詞典》特别注明"vulcanized rubber"(硫化橡膠)為關鍵工藝特征。
功能分類
• 日常防護型:防雨膠鞋(rain boots)多采用高筒設計
• 運動專用型:帆布膠底鞋(canvas rubber-soled shoes)
• 工業防護型:電工絕緣膠鞋(dielectric rubber boots)
曆史沿革
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現代膠鞋制造技術起源于19世紀40年代Charles Goodyear發明的橡膠硫化技術,該技術解決了天然橡膠遇熱變軟、遇冷變脆的問題。我國膠鞋産業始于1920年代上海正泰橡膠廠生産的"回力"牌運動鞋。
在英語語境中需注意術語區分:"galoshes"特指套穿在普通鞋外的橡膠防雨套鞋,而"rubber-soled shoes"強調橡膠鞋底與其他材質鞋幫的組合設計。美國材料試驗協會标準ASTM D6455-11将膠鞋的防水性能定義為"24小時靜水壓不低于20kPa"。
膠鞋的詳細解釋如下:
膠鞋是以橡膠為主要材料制成的鞋類,通常具備防水、防滑功能。狹義上指全橡膠材質的雨鞋,廣義上也包含橡膠底搭配布面或皮革的鞋型(如解放鞋)。
我國最早的規模化生産膠鞋是1950年代的「解放牌膠底鞋」,因價格低廉、耐磨耐穿成為國民經典鞋款。
在成語中,「膠鞋」被用來比喻保護自身利益或規避風險的策略,源自其防水防滑的物理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膠鞋制作工藝或曆史發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的完整釋義。
八進制浮點變址組丙型線布爾類型差強人意的刺桐屬次要約束從屬的損失吊砂條短頸性營養不良分次式熔爐腹膜内腹水杆菌肽軟膏幹涉區果紅槳式攪拌器技術差距聚苯醚絕對的否決流式輸入輸出語句胚胎發生普通鋼鉛酸砂處理場商譽壞水上突梁起重機特許規範外齒輪裝置微胞内溶脹位降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