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ost coordination; post-coordination
後組式(Post-coordination) 是信息檢索和索引領域的一個核心概念,指在檢索過程中由用戶(或系統)臨時組合多個獨立的标引詞(如關鍵詞、主題詞)來構建複雜查詢的索引方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檢索階段的動态組合,而非标引階段的固定搭配。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大辭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動态組合性
标引時采用單一、獨立的詞彙(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用戶檢索時通過邏輯運算符(AND/OR/NOT)組合這些詞彙,例如:人工智能 AND 醫療應用
。
來源:ISO 5127:2017《信息與文獻術語國際标準》
靈活性高
支持多維度、個性化查詢,適應複雜檢索需求(如跨主題交叉檢索)。
冗餘控制
避免先組式索引中因固定詞組導緻的标引冗餘(如無需預存“人工智能醫療應用”這一完整詞組)。
特征 | 後組式 (Post-coordination) | 先組式 (Pre-coordination) |
---|---|---|
組合時機 | 檢索階段動态組合 | 标引階段預先固定搭配 |
示例 | 檢索式:太陽能 + 電池 |
标引詞:“太陽能電池” |
靈活性 | 高(用戶自定義組合) | 低(依賴預定義詞組) |
典型應用 | 數據庫檢索、布爾邏輯查詢 | 傳統主題詞表、标題索引 |
來源: Lancaster, F.W. 《索引與檢索的理論與實踐》(Indexing and Abstrac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用戶通過AND/OR/NOT組合關鍵詞(如(區塊鍊 AND 金融) NOT 比特币
)。
在數據庫中對作者、主題、分類號等字段進行後組式組合篩選。
現代搜索引擎雖基于語義分析,但仍保留後組式邏輯運算符的高級檢索功能。
來源:Salton, G. 《現代信息檢索導論》(Introduction to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後組式索引(Post-coordinate indexing)
“一種索引方法,其中每個概念由獨立标引詞表示,并在檢索時通過邏輯組合形成複合查詢。”
——《ALA圖書館與信息科學詞彙表》(美國圖書館協會)
Post-coordin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terms at the time of searching rather than at the time of indexing.”
——ISO 25964-1:2011 《叙詞表與其他交互詞彙标準》
後組式是提升檢索靈活性與效率的關鍵機制,其核心價值在于将複雜語義的構建權賦予用戶,適應現代信息系統的動态需求。
“後組式”是信息檢索與文獻标引領域的專業術語,主要涉及索引語言的組織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後組式是一種組配型索引語言的标引方式,其核心特點是:在文獻标引階段,不預先固定主題标識的組合形式,而是在檢索時根據需求自由組配相關标識,形成匹配檢索主題的表達式。例如,将“人工智能”和“醫療”兩個單元詞分開标引,檢索時再組合使用。
主要特點
與先組式語言的區别
典型應用場景
常見于計算機檢索系統、數據庫索引設計,以及需要高度靈活性的文獻管理場景,例如單元詞語言、叙詞語言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技術實現,可參考權威文獻标引指南或信息檢索理論專著。
艾奇明奧斯陸公約不能領取被扣押物或沒收物的穿刺術的雌雄二形存貨差異錯誤地醋酸鹽卷帶電容性電流耳半徑二氫胂基法定仲裁廢品報告單慣性背卧位關系完備性鼓膜皮層靜态法緊燃造絲蛞蝓冷藏箱普魯巴準惹凱氏綜合征石墨反應器試作鑄件雙向臨限開關泰然處之同工酶投機買進多頭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