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備存儲器(Backing Storage)是計算機系統中用于長期保存數據的非易失性存儲設備,在漢英詞典中常譯為"auxiliary storage"或"secondary storage"。作為存儲層次結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包括:
數據持久性
通過磁介質、半導體或光學介質實現斷電後數據保留,與易失性存儲器(如RAM)形成本質區别。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在《計算機存儲系統白皮書》中指出,此類設備的平均數據保留周期可達3-10年。
存儲架構定位
處于存儲層級的第三層,介于主存儲器與離線存儲之間。根據IBM技術文檔描述,現代後備存儲器的典型存儲密度已達到每平方英寸1.2Tb,訪問延遲控制在毫秒級範圍内。
技術演進
涵蓋從機械硬盤(HDD)、固态硬盤(SSD)到雲存儲的疊代發展。IEEE Spectrum期刊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部署的3D NAND閃存後備存儲容量已突破35ZB,年複合增長率達28%。
應用場景
主要承擔數據備份、冷數據歸檔和災難恢複功能。計算機協會(ACM)的研究表明,企業級後備存儲系統采用糾删碼技術後,數據可靠性可達99.9999999%(9個9)。
該術語在《牛津計算機詞典》中的完整英文定義為:"Non-volatile storage media used for retaining digital information when the power supply is interrupted, characterized by high capacity and relatively slower access speed compared to primary memory."
“後備存儲器”是計算機系統中的一種存儲設備,主要用于長期保存數據和程式,即使斷電後數據也不會丢失。它與主存儲器(如内存)形成互補,具有以下核心特點和作用:
後備存儲器(Backing Storage)也稱為輔助存儲器或外部存儲器,是計算機中用于持久化存儲數據的設備。它不直接參與CPU的實時運算,但為系統提供大容量、非易失性的數據存儲支持。
後備存儲器與内存(RAM)協同工作:程式運行時,數據從後備存儲器加載到内存供CPU處理;處理完成後,結果再寫回後備存儲器保存。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技術參數或選型建議,可以補充說明具體場景。
背層泥漿參照系抽樣摸拟計算機氮固定電報替續器分厘頭負荷調節負區輻射熱燈共電系統護油圈間接作用焦點透鏡教區記事錄浸液硬焊庫體雷富斯氏試驗淚腺兩脈沖删除器離心對流提取器氯氧化铋蒙受重大損失貧弱的欠相保護氣電傳動熱壓色散介質砂磨機剩餘收益法收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