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Hollerith code
what; where; who; why
rein in; tie sth. tight
【醫】 lux; meter candle
inner; inside; within
【醫】 end-; endo-; ento-; in-; intra-
this
【化】 geepound
word
【計】 code
【經】 code
何勒内斯代碼(Hollerith Code),在漢英詞典語境下通常指一種早期的穿孔卡片數據編碼系統,由美國統計學家赫爾曼·何勒内斯(Herman Hollerith)于19世紀末發明。該代碼是機械數據處理和早期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關鍵技術基礎。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編碼載體
使用标準80列穿孔卡片作為信息存儲介質。卡片上的每個孔位代表一個二進制狀态(有孔/無孔),通過不同位置的組合編碼字符、數字或指令。
字符映射規則
采用行列坐标定位法:卡片分為12行(頂部3行标記為12、11、0,下方9行為1-9),每個字符由特定行、列的交點穿孔表示。例如:
數據存儲邏輯
本質是一種二進制編碼,通過物理穿孔實現"0/1"信號的存儲,與現代計算機的二進制原理一脈相承。
起源
何勒内斯于1890年為美國人口普查設計此系統,使數據處理效率提升10倍,标志着自動化數據處理的起點。
技術演進
該代碼成為IBM制表機的核心标準(1928年IBM推出80列标準卡),直至20世紀70年代仍廣泛用于政府統計、金融賬務和早期計算機(如IBM 1401)的輸入輸出系統。
行業影響
催生了打孔卡編程(Punched Card Programming),程式員需手動打孔編寫程式,是軟件工程早期的物理載體形式。
計算機科學奠基
何勒内斯代碼直接啟發了二進制數據存儲模型,被公認為現代數據存儲技術的雛形。
文化符號
"Do not fold, spindle, or mutilate"(請勿折疊、卷曲或損壞)的穿孔卡片警告語成為計算機文化史上的經典标識。
術語延續
"Hollerith"一詞在早期編程語言(如FORTRAN)中仍作為變量名保留,緻敬其曆史地位。
計算機曆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
對何勒内斯制表機及代碼原理的實物展示與技術文檔歸檔。
IBM檔案館(IBM Archives)
詳細記錄穿孔卡片系統的技術規格與商業應用史。
美國專利局(USPTO)專利文件
何勒内斯1890年專利"Art of Compiling Statistics"(專利號US395782)原始描述編碼機制。
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收藏早期打孔卡設備并提供技術演進分析。
https://americanhistory.si.edu/collections/object-groups/hollerith
中文術語 | 英文對照 |
---|---|
何勒内斯代碼 | Hollerith Code |
穿孔卡片 | Punched Card |
制表機 | Tabulating Machine |
二進制編碼 | Binary Encoding |
數據存儲 | Data Storage |
打孔卡編程 | Punched Card Programming |
“何勒内斯代碼”對應的英文為Hollerith Code,是早期計算機數據處理中基于打孔卡片的一種編碼系統,由美國統計學家赫爾曼·何勒内斯(Herman Hollerith)在19世紀末發明。以下是詳細解釋:
背景與用途
Hollerith Code 主要用于人口普查等大規模數據處理的自動化。通過卡片上的孔洞位置表示字符或數字,機器可快速讀取并統計信息。這一技術顯著提升了數據處理效率,并成為現代計算機數據存儲的前身。
編碼原理
曆史意義
現代關聯
雖然打孔卡片已被淘汰,但Hollerith Code的概念(如固定字段格式、機器可讀編碼)仍影響數據存儲标準,例如早期編程語言(如FORTRAN)的格式設計。
如需擴展閱讀,建議查閱計算機發展史資料或IBM早期技術文檔。
奧皮氏奇異現象飽和試驗報文交換編碼指令标準工資率筆套鼻硬結杆菌殘Ж初值定義的單甯酸鹽頂部壓緊闆國際拍賣緩沖電容器教學用算法語言節制者級聯輸入抗氧劑法空載傳輸離散松弛譜理想缺失羅-恩二氏酯哌腈米特屏電導氣喘狀态人造柏油聲頻成份蛇皮說謊的通用系統模拟程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