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wage earner
wage labour
【法】 wage labour
person; this
雇傭勞動者(gùyōng láodòng zhě)指通過籤訂勞動合同,向雇主(個人或組織)提供勞動以獲取工資報酬的自然人。其核心特征為: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雇傭勞動者需滿足:
來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官方鍊接: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ffad2d4ae4da4585a04107e9bce3e5a0.shtml)
英文對應術語為"employee" 或"wage worker",區别于獨立承包商(independent contractor):
來源:國際勞工組織(ILO)《雇傭關系報告》
(官方鍊接: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books/WCMS_707268/lang--en/index.htm)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定義雇傭勞動者為"自由得一無所有,隻能出賣勞動力維持生存" 的群體(《資本論》第一卷,第4章)。其本質特征包括:
來源: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學術引用:ISBN 7-01-004543-6)
雇傭勞動者是市場經濟中通過契約關系提供勞動換取工資,且在勞動過程中受雇主支配的主體。其法律地位受《勞動法》保護,經濟實質體現為勞動力商品的交換。
雇傭勞動者是指通過籤訂合同向雇主提供勞動力以換取報酬的群體,其核心特征和解釋如下:
根據和,雇傭勞動者特指失去生産資料所有權,隻能通過出賣勞動力維持生存的群體。他們在法律上擁有人身自由,但因缺乏生産資料(如土地、資本等),不得不将勞動力作為商品進行交易()。
雙重身份關系
存在雇主與勞動者的契約關系:勞動者受雇主管理和工作安排約束,雇主則需支付約定報酬(、)。
生産資料依賴性
勞動者不占有生産資料,主要依靠勞動力換取工資,而雇主掌握土地、資本等資源(、)。
報酬獲取方式
通過完成雇主指定的具體工作獲得貨币報酬,這種交易在現代經濟中構成主要勞動關系形式(、)。
經濟學視角(馬克思主義理論):
強調勞動者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的過程,認為雇傭勞動是資本剝削的基礎()。
法律實務視角:
側重合同關系的權利義務,包括工作時間、薪酬标準等契約條款(、)。
早期特指無産階級勞動者(如工廠工人),隨着經濟發展,概念擴展到各類受雇于企業或個人的服務提供者,包括知識工作者等(、)。其具體定義會因社會制度和國家政策差異而調整()。
包含全職、兼職、臨時工等多種類型,涵蓋制造業、服務業、知識産業等領域。據統計,這種勞動關系已成為全球主流用工模式,約80%的就業人口屬于雇傭勞動者範疇。
按距離逐漸縮減運費巴波定律包涵苯甲苯氧胺草率拆接信號二道底漆分生子菌落輻射錐合并資産負債表黑體輻射加拿大石蠶膠片沖洗加工己二醇單硼酸鈉絹毛槐量手器鄰苯二酰胺流動資産對資産總額的比率貓木溜磺酸奎甯抛射物偏航角強制語句熱尖篩網過濾器施特恩-格拉赫實驗實在化酸性硫酸鈉瓦斯等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