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surface contamination
表面污染(Surface Contamination)在漢英詞典中被定義為"the presence of unwanted substances on the outer layer of a material or object",指物質或物體表層存在非預期的外來物質。根據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14644-1:2015),該術語特指通過物理吸附、化學鍵合或機械附着等方式在界面形成的污染物層,其濃度超過背景值或安全标準(ISO, 2015)。
在核能領域,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将其細分為固定污染(fixed contamination)和非固定污染(removable contamination)兩類,前者指通過化學鍵牢固結合的污染物,後者指可通過擦拭、沖洗等物理方式去除的污染物(IAEA Safety Standards Series No. RS-G-1.7)。工業衛生領域則強調表面污染可能通過皮膚接觸、二次揚塵等途徑造成的職業健康風險,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将其量化為單位面積污染物質量(μg/cm²)或輻射劑量率(Bq/cm²)(OSHA 1910.1096)。
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表明,表面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遵循Fick擴散定律: $$ frac{partial C}{partial t} = Dfrac{partial C}{partial x} $$ 其中D為擴散系數,C為污染物濃度,該方程描述了污染物從高濃度表面向低濃度介質的擴散過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表面污染”指物質(如放射性物質、化學污染物等)以固态、液态或粉塵形式附着在物體或人體表面的現象。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注:如需了解放射性污染阈值等具體參數,可查閱《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規程》。
阿蓋耳·羅伯遜氏征阿西美辛編碼面積避頭尾方法傳輸測試設備彈簧式安全閥導緻大演說等價溫感電閘盒電子質量風寒分解代謝疙瘩個人間通信參數鍋巴計數過程開菲小粒龍舌蘭配基麥芽糖脎牧牛人萘二甲酸腦腔尿鐵沉着鉛玻璃羟甲基吲哚硫酸瞬時電流塔輪土屋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