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科(Asteraceae),英文通常稱為Aster family、Composite family 或Sunflower family,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s) 中最大且分布最廣的科之一,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态重要性。
主要特征與定義:
花序特征(最顯著标志): 菊科植物最典型的特征是擁有頭狀花序(Capitulum)。這個看似單一的“花朵”實際上是由衆多小花(Florets) 密集聚集在一個膨大的花序托(Receptacle) 上形成的複合結構。花序外圍常有總苞(Involucre) 包裹,由一層或多層苞片組成。小花分為兩種基本類型:
花部結構: 小花通常為合瓣花(花瓣部分或全部合生)。雄蕊5枚,花藥合生成聚藥雄蕊(Synandrium),包裹花柱。子房下位,1室,内含1枚胚珠。
果實特征: 果實為瘦果(Cypsela),常帶有由萼片變态形成的冠毛(Pappus)。冠毛形态多樣(如羽毛狀、鱗片狀、芒刺狀、鈎狀等),有助于果實借助風、動物或水流傳播。
植物體特征: 多為草本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也有灌木、藤本和少數喬木。葉通常互生,稀對生或輪生,無托葉。植物體常含有乳汁管或樹脂道。
重要性與經濟價值:
菊科包含大量具有重要經濟、觀賞、藥用和生态價值的植物:
分類地位:
在最新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如APG IV系統)中,菊科屬于桔梗類(Campanulids) 下的菊目(Asterales)。它是該目乃至整個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包含約1600-1700屬,超過23,000種植物。
菊科是一個龐大而獨特的植物類群,其核心定義在于其頭狀花序結構和由舌狀花與管狀花組成的小花。其瘦果常具冠毛。該科植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涵蓋了從食物、藥材、油料到世界主要觀賞花卉的廣泛用途,并在全球生态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
菊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也是雙子葉植物的第一大科,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多樣性表現:
菊科(學名:Asteraceae/Compositae)屬于雙子葉植物綱、桔梗目,全球分布廣泛,以溫帶和高山地區為主,熱帶較少。其包含約1600屬、25000-30000種植物,我國有200餘屬、2000多種。
頭狀花序
花序軸縮短膨大成頭狀或盤狀,外圍由多層苞片組成總苞,内部密集排列無柄小花。根據花冠形态分為兩亞科:
花部結構
菊科植物適應性強,涵蓋草本、灌木,部分為喬木。代表性植物包括:
不同研究對屬種數量存在差異,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物種或分類細節,可參考植物學權威數據庫或文獻。
阿嗎率安色靈染料膀胱臍尿管的鼻中隔偏斜超出法律範圍的查找結果寄存器打印點打印機共享環境豆葉穆提菊分類推理褐簾石合意的回憶性神經痛混響時間兼任主任加特爾曼氏反應繼電器界面活性劑己内酰胺脊柱顱骨韌帶抗裂強度髁間前窩礦質焦油路肯氏試驗内軌機理橋式分接頭食管支受公衆監管者四聯杆菌特殊訂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