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index part
【計】 X
part; section; portion; proportion; sect; segment; share
【計】 division; element
【醫】 binary division; fraction; mero-; pars; part; Partes; portio; portiones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與指令集設計中,"變址部分"(英文:Indexed Addressing Component)是指指令格式中用于實現變址尋址模式的核心模塊。該術語源自變址寄存器(Index Register)的地址修正機制,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寄存器存儲的偏移量動态修改操作數地址,實現對數組、鍊表等數據結構的快速訪問。
從硬件實現角度分析,變址部分包含三個關鍵要素:(1)基地址寄存器存儲初始内存地址;(2)變址寄存器保存偏移量;(3)地址運算單元執行基址+偏移量的加法操作。這種設計最早見于IBM 704計算機的變址寄存器系統,現已成為RISC和CISC架構的标準配置。
在彙編語言層面,變址尋址的典型表達形式為: $$ Operand = [Base + Index times Scale + Displacement] $$ 其中Scale表示數據元素尺寸的縮放因子(如4字節整型對應Scale=4)。該公式被廣泛應用于《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硬件/軟件接口》等權威教材。
該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數組遍曆(通過遞增變址值訪問連續元素)、結構體字段定位(通過固定偏移訪問成員變量)和動态内存管理(通過運行時計算的偏移訪問堆内存)。IEEE 754-2008标準附錄C特别指出,變址機制對實現浮點數組的高效存取具有關鍵作用。
在工業自動化及計算機編程領域,“變址”是一個與地址動态調整相關的核心概念。以下從定義、應用場景、實現方式及與其他概念的區分進行詳細說明:
變址指在程式運行過程中,通過計算或條件判斷動态修改數據存儲地址的操作。這種機制允許程式根據輸入信號、循環次數等條件靈活訪問不同内存位置,提升代碼複用性和效率。
PLC編程
彙編語言
類型 | 實現原理 | 適用場景 |
---|---|---|
直接變址 | 直接指定地址偏移量(如MOV D100Z0) | 固定步長的循環操作 |
間接變址 | 通過變量存儲地址(如指針寄存器) | 動态條件判斷的地址跳轉 |
注:西門子PLC中常用指令包括LD(加載地址)、ADD(地址偏移計算)等。
在彙編語言中,基址與變址常組合使用:
例如訪問數組時:
有效地址 = 基址(BX) + 變址(SI)
這種組合實現了對内存的分段靈活訪問。
變址技術通過動态地址計算,解決了重複代碼編寫和内存管理效率問題。在PLC中多用于工業控制的靈活配置,而在彙編層面則側重于底層内存訪問優化。實際開發中需注意不同廠商PLC的變址指令差異(如西門子與三菱)。
避盜的場繼電器磁動電離波成份疊氮磺胺脲獨立審計二價钴的分道揚镳過期妊娠過剩雜音骨移植術骨組織函數陪域混加入網絡筋疲力盡的顱内壓腦損傷尿囊靜脈平均中斷時間羟苯乙嗎喃橋式限幅器掃描視頻訊號上清液,浮面液燒死受到攻擊售貨的雙向臨限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