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tatic discharge
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是指具有不同靜電電位的物體因接觸或電場感應導緻電荷快速轉移的現象。該術語在電子工程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其英文對應詞為“Electrostatic Discharge”,縮寫為“ESD”。
從物理機制分析,靜電放電産生于物體表面靜電荷積累形成的電位差。當電位差超過介質(如空氣)的擊穿阈值時,電荷會通過電離通道快速中和,瞬時電流可達數十安培,持續時間在納秒至微秒級。這一過程可能伴隨電磁脈沖(EMP),對微電子器件構成威脅。
在工業實踐中,靜電放電具有雙重性:既是被嚴格管控的破壞源(如導緻集成電路擊穿),也是特定工藝的利用對象(如靜電噴塗)。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标準IEC 61340-5-1中詳細規定了靜電防護控制程式,該标準可通過IEC官方網站查詢。美國國家标準協會(ANSI)制定的ANSI/ESD S20.20則為電子設備制造環境提供了防護體系框架。
典型防護措施包括:接地導體系(通過1MΩ電阻接地)、電離中和系統、以及抗靜電材料(表面電阻率10-10Ω/sq)。現代電子制造車間普遍将環境濕度控制在30%-70%RH範圍,并設置EPA(ESD Protected Area)防護區域。
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是物體間因靜電電位差異導緻的電荷快速轉移現象,常見于日常生活和工業場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靜電放電指兩個不同靜電電位的物體因直接接觸或靜電場感應引發的電荷轉移。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電場強度超過介質(如空氣)的擊穿阈值,就會發生放電現象。例如,冬季脫衣時的“噼啪”聲和藍光即為典型示例。
根據放電形式可分為:
主要源于摩擦起電、接觸分離起電、感應起電等過程。例如,人體行走時鞋底與地面摩擦可積累靜電,接觸金屬物體時發生放電。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了ESD測試标準,電子設備設計中需加入ESD保護措施(如接地、屏蔽)。日常防靜電可通過增加濕度、使用導電材料等方法實現。
如需更完整的放電類型對比或工業防護标準細節,可參考、4、7的原始内容。
鼻腔堵塞串參數串聯補償電解的發針拾音線圈谷吡澱合速度黃六氨絡鹽回反感覺貨櫃專用列車尖頂飾靜電示波器晶軸機械化學勒贖裂片氯磺酰化氯化三丁基錫平衡儲槽臍帶膠樣組織起停方式日志控制命令實際的市場受理控訴雙本位制水楊酸鉛算術和條件執行同調視頻信號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