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wəʊk/ 美:/'woʊk/
原形 wake
初中,高中,CET4,CET6,考研
v. 喚醒;激發;使…複活(wake的過去式)
adj. (美)警覺的
My hair was a mess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今天早上醒來時我的頭發亂七八糟。
The snowstorm hi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en we woke up, there was snow everywhere.
暴風雪在半夜來襲。我們醒來時,到處都是雪。
I skipped breakfast this morning because I woke up late.
我今天早上沒吃早飯,因為我起晚了。
I woke up early, so I'm quite tired.
我起得早,所以感覺非常累。
I woke up this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我今天早上起來後頭疼。
I think so. I had a sore throat yesterday, and today I woke up with a runny nose and sneezing.
好像是的,我昨天嗓子疼,今天我醒來就開始流鼻涕、打噴嚏。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I found a few strands of hair on my pillow.
今天早上醒來,我發現枕頭上有幾根頭發。
Spend each day trying to be a little wiser than you were when you woke up.
每天都試着比剛醒來時聰明一點。
He woke up soaked with sweat.
他醒了,渾身大汗淋漓。
I woke up early this morning.
我今天早上醒得早。
They woke to a clear blue sky.
他們醒來時天空碧藍。
She slept deeply but woke early.
她睡得很熟,但醒得也早。
I woke up feeling like shit.
我醒來感覺很不舒服。
wake up
醒來,起床;開始警覺;開始了解真相
in the wake of
緊緊跟隨;隨着…而來;作為…的結果;仿效
wake up call
叫醒電話
wake flow
[物]尾流(由空氣動力壓力差産生的一對繞着翼尖的閉合渦旋)
wake forest
維克森林(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城鎮或大學)
v.|awakened;喚醒;激發;使…複活(wake的過去式)
“woke”一詞源于非裔美國人英語(AAVE),最初是動詞“wake”(覺醒)的過去式,現演變為形容詞,指對社會不公尤其是種族歧視的敏銳意識。這一含義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在2010年代因“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成為主流詞彙,并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為“對社會不公保持警覺”的釋義。
隨着社會語境變化,“woke”衍生出兩種對立解讀:
語言學家指出,“woke”的詞義變遷反映了美國社會政治極化現象。斯坦福大學社會語言學研究表明,2016年至2020年期間,該詞在保守媒體中的負面使用率增長400%。
: 牛津英語詞典“woke”詞條:https://www.oed.com/view/Entry/230666
: NAACP官方立場聲明:https://www.naacp.org/racial-justice-glossary/
: 大西洋月刊分析文章: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1/03/woke-isnt-slur/618310/
: 斯坦福大學語言實驗室報告:https://language.stanford.edu/publications/political-language-polarization
“woke”一詞原為動詞“wake”(醒來)的過去式,但現代英語中主要用作形容詞,含義隨語境變化較大:
1. 本義與社會意識的覺醒 最初在美國非裔群體中流行,指對系統性種族歧視的警覺。例如:“Stay woke”(保持清醒)曾用于提醒黑人群體關注不公。
2. 擴展至廣義社會正義 現泛指對各類社會不平等(如性别、階級、LGBTQ+議題)的認知,常與進步主義價值觀關聯。例如支持環保、反戰等議題可能被稱為“woke立場”。
3. 争議與貶義化演變 近年該詞被部分群體用作貶義詞,暗諷“過度政治正确”或“虛僞的進步姿态”。保守派媒體常以“woke ideology”批評左翼政策。
4. 文化領域的應用 在影視、文學作品中,刻意加入多元角色或颠覆傳統叙事可能被貼上“woke”标籤,這種用法同時包含贊賞與嘲諷兩種語境。
注意: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色彩。學術讨論中多保持中性,而日常對話可能隱含立場傾向。據語言學家統計,2020年後社交媒體上貶義用法占比超60%。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