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伯斯庇爾(男子名)
One after the other Danton, Robespierre and the rest went to the guillotine.
丹東,羅伯斯庇爾和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上了斷頭台。
Were I such, the Kings we have vanquished, far from denouncing Robespierre, would lend me their guilty support.
若我是個暴君,被我打到了的那些國王就決不會譴責羅伯斯庇爾,反而會用他們那有罪的手支持我了。
Danton never killed anyone personally, and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merciless 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 he was doubtless an angel.
丹東從未親手殺過人,而且按冷酷無情的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的标準看,他無疑可以被視為一位天使。
Not until he, Robespierre, shall have accomplished these miracles, as he so rightly calls them, will he permit the law to reign again.
直到他,羅伯斯·比爾,完成這些奇迹,正如他正确地稱呼它們,他才允許再次依法統治。
馬克西米連·弗朗索瓦·馬裡·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之一,雅各賓派核心領導人。其曆史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憲政改革與平等理念
作為國民公會代表,他主導推動1793年憲法草案,确立普選權與公民教育權。其政治主張強調"美德統治"(regime of virtue),主張通過法律手段消除社會特權,該思想被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視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實驗"。
革命專政實踐
1793-1794年擔任救國委員會實際領導人期間,建立戰時集權體制。法國國家圖書館檔案顯示,其籤署的《嫌疑犯法令》導緻約1.7萬人被處決。這種以"革命必要性"為名的極端手段,被曆史學家帕爾默在《十二統治者》中評價為"用恐怖維護理想的悖論"。
意識形态遺産
羅伯斯庇爾提出的"最高存在崇拜"試圖建立公民宗教,這種政教合一的理念被《歐洲思想史》期刊認定為"後現代政治神學的先驅"。其反教權主義立場對19世紀歐洲世俗化運動産生深遠影響。
: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Robespierre詞條
: 法國國家圖書館革命檔案部, 司法檔案B系列
: 《歐洲思想史》2020年第3期, 政治神學專題
Robespierre(羅伯斯庇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政治人物的姓氏,具體指馬克西米連·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Robespierre 是法語姓氏,源自法國北部地區,作為專有名詞特指雅各賓派領袖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其名字常被用來代指法國大革命中的激進革命派與恐怖統治時期。
曆史背景與角色
羅伯斯庇爾是法國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曾任國民公會主席,主導雅各賓派專政。他主張以“美德”和“恐怖”手段維護革命成果,推動實施《嫌疑犯法令》,導緻大規模鎮壓和處決(史稱“恐怖統治”)。
争議性評價
影響與遺産
羅伯斯庇爾的統治雖短暫,卻深刻塑造了法國政治走向。其理念和手段成為後世讨論革命與暴力的典型案例,曆史評價兩極分化,既被贊為革命捍衛者,也被批為獨裁者。
Robespierre 不僅是一個姓氏,更象征法國大革命中激進與矛盾的結合體,其曆史意義遠超字面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