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斯庇尔(男子名)
One after the other Danton, Robespierre and the rest went to the guillotine.
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其他人一个接一个地上了断头台。
Were I such, the Kings we have vanquished, far from denouncing Robespierre, would lend me their guilty support.
若我是个暴君,被我打到了的那些国王就决不会谴责罗伯斯庇尔,反而会用他们那有罪的手支持我了。
Danton never killed anyone personally, and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merciless 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 he was doubtless an angel.
丹东从未亲手杀过人,而且按冷酷无情的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标准看,他无疑可以被视为一位天使。
Not until he, Robespierre, shall have accomplished these miracles, as he so rightly calls them, will he permit the law to reign again.
直到他,罗伯斯·比尔,完成这些奇迹,正如他正确地称呼它们,他才允许再次依法统治。
马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雅各宾派核心领导人。其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宪政改革与平等理念
作为国民公会代表,他主导推动1793年宪法草案,确立普选权与公民教育权。其政治主张强调"美德统治"(regime of virtue),主张通过法律手段消除社会特权,该思想被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视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实验"。
革命专政实践
1793-1794年担任救国委员会实际领导人期间,建立战时集权体制。法国国家图书馆档案显示,其签署的《嫌疑犯法令》导致约1.7万人被处决。这种以"革命必要性"为名的极端手段,被历史学家帕尔默在《十二统治者》中评价为"用恐怖维护理想的悖论"。
意识形态遗产
罗伯斯庇尔提出的"最高存在崇拜"试图建立公民宗教,这种政教合一的理念被《欧洲思想史》期刊认定为"后现代政治神学的先驱"。其反教权主义立场对19世纪欧洲世俗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Robespierre词条
: 法国国家图书馆革命档案部, 司法档案B系列
: 《欧洲思想史》2020年第3期, 政治神学专题
Robespierre(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的姓氏,具体指马克西米连·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基本含义
Robespierre 是法语姓氏,源自法国北部地区,作为专有名词特指雅各宾派领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其名字常被用来代指法国大革命中的激进革命派与恐怖统治时期。
历史背景与角色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曾任国民公会主席,主导雅各宾派专政。他主张以“美德”和“恐怖”手段维护革命成果,推动实施《嫌疑犯法令》,导致大规模镇压和处决(史称“恐怖统治”)。
争议性评价
影响与遗产
罗伯斯庇尔的统治虽短暂,却深刻塑造了法国政治走向。其理念和手段成为后世讨论革命与暴力的典型案例,历史评价两极分化,既被赞为革命捍卫者,也被批为独裁者。
Robespierre 不仅是一个姓氏,更象征法国大革命中激进与矛盾的结合体,其历史意义远超字面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