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mɜːˈkæntɪlɪzəm/ 美:/'mɜːrˈkæntɪlɪzəm/
商務英語
n. 重商主義;商人本性;商業主義
SA8000 Standard: Humanism or New Mercantilism? ;
SA8000标準:人本主義還是新重商主義?。
The threat of financial mercantilism can be overstated.
金融重商主義的危害也許有點危言聳聽。
At closer range, it more closely resembles mercantilism.
更切近點說,這看起來更像重商主義。
17-18 century was a full bloom period of Mercantilism.
17 - 18世紀是重商主義盛行時期,重商主義成了英國的國策。
Mercantilism thought in the civil enterprise was strong.
商辦民用企業思想濃重。
n.|mercantile system/commercialism;重商主義;商人本性;商業主義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是16世紀至18世紀在歐洲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其核心思想認為國家的財富和實力主要取決于其擁有的貴金屬(尤其是金銀)儲備量,并主張通過政府強力幹預經濟,特别是對外貿易,來實現這一目标。
核心目标與特征:
曆史背景與影響: 重商主義興起于歐洲民族國家形成和殖民擴張時期,反映了新興民族國家增強國力、争奪霸權的需求。它促進了歐洲國家統一市場的形成、制造業和航運業的發展,為早期資本主義積累提供了條件。然而,其過度強調貿易順差和政府幹預,也導緻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殖民地剝削加劇以及國家間的貿易沖突。
現代視角: 現代經濟學普遍認為重商主義存在理論缺陷:
權威參考來源:
mercantilism(重商主義)是16至18世紀歐洲盛行的經濟理論體系,其核心觀點及特征如下:
1. 核心理論 認為國家財富取決于金銀儲備量,主張通過政府幹預實現貿易順差。該理論強調出口應大于進口,以積累貴金屬,并将金銀視為衡量國家實力的關鍵指标。
2. 曆史背景與發展 起源于15世紀,盛行于16-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19世紀後被自由貿易理論取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首次系統批判該理論,将其作為古典經濟學的對立面。
3. 主要政策主張
4. 曆史影響 作為現代經濟學的早期形态,重商主義推動了國際貿易體系形成。其國家幹預思想為後續經濟政策提供借鑒,但過度強調金銀積累的局限性在工業革命後逐漸顯現。
發音與詞源
英語讀音為[ˈmɜːkəntɪˌlɪzəm],源自法語"mercantilisme",詞根"mercantile"意為"商業的"。該術語現也引申為"過度追求商業利益"的貶義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