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岩蓋;菌形穹窿
laccolite(或拼寫為laccolith)是一個地質學術語,中文譯為岩蓋,指一種特定類型的侵入岩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岩蓋是岩漿侵入地殼淺層時,在水平岩層之間形成的透鏡狀或蘑菇狀岩體。其頂部會使上覆岩層隆起成穹窿狀,底部相對平坦。這種結構通常由黏度較高的岩漿(如花崗岩)緩慢冷卻形成。
形态特征
提到“菌形穹窿”,形象描述了岩蓋的典型外觀:頂部凸起、邊緣較薄,類似蘑菇或傘狀結構。
學科領域
該詞主要用于地質學,尤其在研究火成岩侵入體形态和地殼構造時常見。
發音與拼寫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形成機制或地質實例,建議參考專業地質學教材或文獻。
詞性: 名詞
發音: [lækəlaɪt]
定義: 活動火山下部的岩漿上湧并在地殼下凝固形成的岩石體,呈薄餅狀或半球狀。
用法: 這種地質構造通常在地下深處,難以直接觀察。
解釋: Laccolite是一種地質構造,是指形成于火山岩漿活動期間,岩漿在地下逐漸冷卻凝固,而形成的一種岩石體。與火山口相比,laccolite的體積較大、形狀較平坦,通常呈薄餅狀或半球狀。laccolite一詞最初由美國地質學家Gilbert首次提出,并在20世紀60年代被廣泛采用。
近義詞: 活動白垩紀、岩漿體、地塹、岩漿穹丘
反義詞: 火山口、火山頸、火山丘、火山錐
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