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鐵礬
Botryogen是一種含水的硫酸鐵鎂礦物,化學式為MgFe³⁺(SO₄)₂(OH)·7H₂O,屬于單斜晶系。其名稱源自希臘語"botrys"(意為葡萄串)和"genes"(意為産生),指代該礦物常見的葡萄狀集合體形态。
該礦物通常呈現橙紅色至深紅色,具有玻璃光澤,莫氏硬度為2-2.5。其晶體結構包含[Fe³⁺(SO₄)₂(OH)]²⁻層與[Mg(H₂O)₆]²⁺八面體層交替排列,這種特殊結構導緻其易溶于水并具有吸濕性。
主要産地位于幹旱地區的鐵礦床氧化帶,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參考來源:美國礦物學家數據庫)、西班牙裡奧廷托礦區(參考來源:《歐洲礦物學雜志》)。在工業應用中,botryogen可作為酸性礦山廢水研究的指示礦物(參考來源:《環境地球化學》期刊)。
根據權威詞典信息,"botryogenite"(或寫作 botryogen)是一種礦物名稱,中文譯為赤鐵礬,屬于硫酸鹽礦物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構成
該詞源自希臘語 "botrys"(意為葡萄)和 "gen"(生成),因其常見葡萄狀或球狀集合體的形态特征而得名。
礦物學特性
赤鐵礬的化學式為Fe³⁺(SO₄)(OH)·6H₂O,顔色通常為橙紅色至紅褐色,莫氏硬度約2-2.5,易溶于水。主要形成于富含鐵的硫化物礦床氧化帶,與黃鉀鐵礬等礦物共生。
應用與分布
因其含鐵特性,可作為次要鐵礦資源,但實際經濟價值有限。已知産地包括智利、西班牙、美國等幹旱或半幹旱地區的礦床。
注意:該詞拼寫可能存在變體(如botryogenite更常見),具體使用時建議參考專業地質文獻。若需進一步了解礦物屬性或圖片,可查閱礦物學數據庫或地質手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