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岩盖;菌形穹窿
岩盖(Laccolite) 是地质学中一种特殊的侵入岩体形态,指黏度较大的岩浆侵入沉积岩层间,因无法侧向扩散而向上拱起上覆岩层形成的透镜状或蘑菇状火成岩体。其核心特征包括:
形态与结构
岩盖顶部呈穹窿状隆起,底部相对平坦,侧向延伸有限。规模通常较小,直径从数百米至数公里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上覆岩层因岩浆上拱而发生明显弯曲变形,形成局部背斜构造 。
形成机制
中酸性岩浆(如花岗闪长岩、流纹岩)因黏度高、流动性差,侵入沉积地层后难以水平扩展,转而垂直挤压上覆岩层。岩浆压力需足以顶起上覆岩层但不足以突破地表,最终在浅层地壳(一般<5公里)冷凝成形 。
识别标志
地质意义
岩盖的形成反映区域构造应力状态,常与地壳伸展环境相关。其隆起形态可能形成油气圈闭构造,且岩体本身可蕴含铜、钼等热液矿床。中国福建漳州等地亦有小型岩盖发育,对研究东南沿海岩浆活动具参考价值 。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laccolite(或拼写为laccolith)是一个地质学术语,中文译为岩盖,指一种特定类型的侵入岩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岩盖是岩浆侵入地壳浅层时,在水平岩层之间形成的透镜状或蘑菇状岩体。其顶部会使上覆岩层隆起成穹窿状,底部相对平坦。这种结构通常由黏度较高的岩浆(如花岗岩)缓慢冷却形成。
形态特征
提到“菌形穹窿”,形象描述了岩盖的典型外观:顶部凸起、边缘较薄,类似蘑菇或伞状结构。
学科领域
该词主要用于地质学,尤其在研究火成岩侵入体形态和地壳构造时常见。
发音与拼写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形成机制或地质实例,建议参考专业地质学教材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