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自色性
“idiochromatism”一詞可能與礦物學相關,指礦物因自身化學成分而呈現的顔色特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詞源與構成
該詞由希臘詞根組成:
具體定義
指礦物因其化學成分中固有的顯色元素(如銅、鐵)自然呈現的顔色,而非因雜質或光學效應導緻的顔色。例如孔雀石的綠色來自銅元素,屬于自色礦物。
補充說明
該詞可能與“idiochromatic”(形容詞,自色的)相關,但嚴格詞典中更常見的是“idiochromatic”而非名詞形式“idiochromatism”。建議使用時确認具體語境,尤其是在地質學或礦物學文獻中。
若需更權威的學術定義,可參考礦物學專業詞典或文獻。
詞性: 名詞
發音: /ˌɪdiəʊkrəʊmətɪz(ə)m/
定義: 指一種礦物質自身固有的染色性質,即由于某種成分的存在而呈現出獨特的顔色。
用法: Idiochromatism是個學術用語,常在地質學、礦物學等領域中使用。
解釋: 某些礦物質的顔色來自于其中的某種元素或離子,這種染色性質便被稱為idiochromatism。例如,鉻鐵礦的鮮紅色便是由于其中的鉻元素所緻。
近義詞: 自色性
反義詞: 共色性
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