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juːkərɪst/ 美:/'ˈjuːkərɪst/
n. 聖餐
I'll prepare some bread and wine for the Eucharist.
我會為聖餐準備一些面包和葡萄酒。
After the prayer, the priest will arrange the Eucharist.
在祈禱結束後,牧師會安排進行聖餐儀式。
The Eucharis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ristians.
聖餐禮對*********信徒來說是很重要的。
The Eucharist must become the centre of our lives.
感恩祭必須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
The holy Eucharist completes Christian initiation.
感恩(聖體)聖事完成基督徒入門過程。
Mysteries the consecrated elements of the Eucharist.
聖體聖餐中被奉為神聖的成分。
There is no celebration of the Eucharist on this day.
有沒有慶祝聖體聖事的這一天。
A container in which wafers for the Eucharist are kept.
聖餅盒裝聖餐用的餅幹的容器。
n.|Blessed Sacrament/housel;聖餐
聖體(Eucharist) 是基督教的核心聖事之一,尤其在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路德宗、聖公會等傳統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名稱源自希臘語“εὐχαριστία”(eucharistia),意為“感恩”。該聖事紀念耶稣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建立的行為,信徒通過領受餅和酒(或僅餅),象征性地參與基督的犧牲,并領受其真實的臨在與恩典。
基督的犧牲與臨在
根據《新約聖經》,耶稣在最後的晚餐中拿起餅和酒,祝謝後分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并吩咐門徒如此行以紀念他(《路加福音》22:19-20)。聖體被視為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的再現,信徒相信基督真實臨在于餅酒之中(天主教稱“聖體實在論”)。
與基督及信徒的合一
領受聖體象征信徒與基督生命的結合(“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在你們内便沒有生命”,《約翰福音》6:53),同時強化教會作為“基督身體”的共融(《哥林多前書》10:17)。
末世性的盛宴
聖體預示天國宴席的圓滿,是信徒對基督再臨的期待與預備(《馬太福音》26:29)。
教派 | 核心觀點 |
---|---|
天主教 | 餅酒經祝聖後實質轉變為基督的體血(變質說),是祭獻與聖宴的結合。 |
東正教 | 強調聖體為“奧秘”,基督臨在無需哲學解釋,注重儀式神聖性。 |
路德宗 | 主張“同質說”(基督體血與餅酒同在),重視基督應許的真實性。 |
改革宗 | 視聖體為紀念性象征(“紀念說”),強調信徒信心的回應。 |
早期教會文獻如《十二使徒遺訓》(約1-2世紀)已記載聖體禮儀。中世紀神學對“變質說”形成系統論述(如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宗教改革時期成為核心争議之一。
(注: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來源名稱可供讀者檢索權威文獻。)
Eucharist(聖餐)是基督教的重要聖禮,以下是綜合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基督教紀念耶稣最後晚餐的聖事儀式,通過祝聖面餅和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身體與血。該詞源自希臘語"eucharistia",意為"感恩",與耶稣設立聖餐時"祝謝了"(《聖經·路加福音》22:19)的動作相關。
2. 儀式内涵
• 象征意義:代表基督的犧牲與救贖
• 物質載體:經過祝聖的面包和葡萄酒
• 别稱:Holy Eucharist、Holy Communion
3. 教派差異
• 天主教:強調"聖體"的實質轉變(transubstantiation)
• 新教:多視為紀念性儀式
• 東正教:稱"神聖禮儀",使用發酵餅
4. 詞源發展
由希臘詞根組成:
5. 實際應用
• 例句:"It's Ray's first time to serve as a president in the Eucharist."
• 相關詞:Eucharistic(形容詞,)、Communion(同義)
該聖禮在不同教派中的具體形式可能涉及彌撒、感恩祭等不同禮儀流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