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ʃɪnˈwɑːzəri/ 美:/'ˌʃiːnwɑːzəˈriː/
複數 chinoiseries
n. 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物品;中國藝術風格
The final part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impacts of Delftware's Chinoiserie.
論文最後總結了德爾夫特陶器之中國風格的特點與影響。
These adaptations of Chinese art, called Chinoiserie, remained popular in Europe throughout the 18th century.
These適應中國藝術的西部適應,稱Chinoiserie,被保留普遍在歐洲在18世紀過程中。
The visages of European music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hinoiserie of the 18th century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18世紀歐洲“中國熱”背景下,歐洲音樂的面貌以及歐洲音樂與“中國熱”的關系。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lture communio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from about 1st century to 18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root of Chinoiserie is explained in the paper.
主要通過對約1世紀到18世紀中歐文化交流的曆史描述,說明18世紀“中國熱”形成的曆史根源。
Chinoiserie是源自法語的術語,指17至18世紀歐洲藝術與裝飾領域中對中國文化元素的模仿與再創造風格。該詞由“Chinois”(意為“中國的”)和“-erie”(表示風格的後綴)構成,字面含義為“中國風”,但其本質是歐洲藝術家基于東方想象形成的混合美學表達。
18世紀洛可可時期,歐洲貴族通過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接觸到中國瓷器、漆器等工藝品,激發了将“異域情調”融入本土設計的潮流。Chinoiserie常以不對稱布局、寶塔造型、花鳥圖案為特征,例如德國無憂宮内的中國茶亭,以及法國塞夫爾窯廠生産的青花風格瓷器,均體現了歐洲工匠對中國紋樣的自由改編。
這種風格既反映了啟蒙時代歐洲對東方文明的浪漫化想象,也暗含殖民視角下的文化誤讀。藝術史學家Patricia F. Ferguson在《跨文化裝飾藝術》中指出,Chinoiserie實質是“歐洲中心主義審美的投射”,其創作常混合中國、日本、印度等多元亞洲元素。盡管如此,它推動了中歐工藝技術的交流,例如英國韋奇伍德陶瓷廠受中國釉彩啟發開發的碧玉細炻器。
20世紀後,Chinoiserie在時尚領域複興,迪奧1947年“新風貌”系列中的刺繡長裙、伊夫·聖羅蘭1965年設計的蒙德裡安裙均借鑒了該風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現代設計展中,可見Chinoiserie對當代家居設計的持續影響。
“Chinoiserie”是法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以下三方面:
該詞由法語“Chinois”(中國人)和“-erie”(表示集合或風格)組成,字面意為“中國風”或“中國元素”。在法語詞典中,其核心釋義包括:
18世紀歐洲流行一種以中國元素為靈感的藝術風格,被稱為“Chinoiserie”。特點包括:
“Chinoiserie”一詞兼具實用與抽象含義:日常法語中可能指代中國工藝品或繁瑣細節,藝術史語境下則特指歐洲模仿中國風格的美學潮流。其多重含義反映了語言與文化的動态交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