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ʃɪnˈwɑːzəri/ 美:/'ˌʃiːnwɑːzəˈriː/
复数 chinoiseries
n. 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中国艺术风格
The final part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impacts of Delftware's Chinoiserie.
论文最后总结了德尔夫特陶器之中国风格的特点与影响。
These adaptations of Chinese art, called Chinoiserie, remained popular in Europe throughout the 18th century.
These适应中国艺术的西部适应,称Chinoiserie,被保留普遍在欧洲在18世纪过程中。
The visages of European music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hinoiserie of the 18th century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18世纪欧洲“中国热”背景下,欧洲音乐的面貌以及欧洲音乐与“中国热”的关系。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lture communio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from about 1st century to 18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root of Chinoiserie is explained in the paper.
主要通过对约1世纪到18世纪中欧文化交流的历史描述,说明18世纪“中国热”形成的历史根源。
Chinoiserie是源自法语的术语,指17至18世纪欧洲艺术与装饰领域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模仿与再创造风格。该词由“Chinois”(意为“中国的”)和“-erie”(表示风格的后缀)构成,字面含义为“中国风”,但其本质是欧洲艺术家基于东方想象形成的混合美学表达。
18世纪洛可可时期,欧洲贵族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接触到中国瓷器、漆器等工艺品,激发了将“异域情调”融入本土设计的潮流。Chinoiserie常以不对称布局、宝塔造型、花鸟图案为特征,例如德国无忧宫内的中国茶亭,以及法国塞夫尔窑厂生产的青花风格瓷器,均体现了欧洲工匠对中国纹样的自由改编。
这种风格既反映了启蒙时代欧洲对东方文明的浪漫化想象,也暗含殖民视角下的文化误读。艺术史学家Patricia F. Ferguson在《跨文化装饰艺术》中指出,Chinoiserie实质是“欧洲中心主义审美的投射”,其创作常混合中国、日本、印度等多元亚洲元素。尽管如此,它推动了中欧工艺技术的交流,例如英国韦奇伍德陶瓷厂受中国釉彩启发开发的碧玉细炻器。
20世纪后,Chinoiserie在时尚领域复兴,迪奥1947年“新风貌”系列中的刺绣长裙、伊夫·圣罗兰1965年设计的蒙德里安裙均借鉴了该风格。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现代设计展中,可见Chinoiserie对当代家居设计的持续影响。
“Chinoiserie”是法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该词由法语“Chinois”(中国人)和“-erie”(表示集合或风格)组成,字面意为“中国风”或“中国元素”。在法语词典中,其核心释义包括:
18世纪欧洲流行一种以中国元素为灵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Chinoiserie”。特点包括:
“Chinoiserie”一词兼具实用与抽象含义:日常法语中可能指代中国工艺品或繁琐细节,艺术史语境下则特指欧洲模仿中国风格的美学潮流。其多重含义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动态交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