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 bar是什麼意思,candy bar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單獨包裝的塊狀糖
例句
On the outing, she was offered a candy bar.
在郊遊時,有人給了她一根棒棒糖。
When you go to buy a candy bar.
當你要去買一根棒棒糖。
Once when I stole a candy bar.
有一次我偷了一根棒棒糖。
Phoebe eats Joey's candy bar.
菲比偷吃喬伊的糖果。
Not a soda or candy bar to be seen.
看不到汽水或者小糖塊。
專業解析
"candy bar"是英語中常見的複合詞,指由巧克力、焦糖、堅果等成分制成的長條形甜食,通常獨立包裝便于攜帶。該詞彙源于20世紀初美國工業化糖果生産的興起,最早可追溯至好時公司1900年推出的牛奶巧克力條。
從食品科學角度分析,現代candy bar的典型構造包含三個層次:底層為巧克力塗層(占比約60%),中層為焦糖或太妃糖基料(占比約30%),頂層點綴堅果或餅幹碎(占比約10%)。這種結構設計既保證口感層次,又符合工業化生産的标準流程。
在文化傳播層面,牛津英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單獨包裝銷售的甜食單位",區别于散裝糖果。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規範中,要求candy bar的巧克力含量需達到35%以上才能标注為巧克力制品。
知名産品如瑪氏公司的士力架(Snickers)采用獨特配方:每100克含蛋白質4.5克,碳水化合物57克,脂肪23.8克,這種營養配比使其成為應急能量補充食品。語言學研究表明,"candy bar"的語義演變映射了20世紀快餐文化發展,從1920年至2000年間使用頻率增長達470%。
網絡擴展資料
單詞 "candy bar" 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詞性與基本含義
1. 名詞(n.)
- 條狀糖果:指單獨包裝的塊狀甜食,通常以巧克力為基礎,可能包含堅果、焦糖、牛軋糖、威化等成分,例如士力架(Snickers)或Goo Goo Cluster。
- 例句:She grabbed a candy bar from the vending machine.(她從自動售貨機買了一根巧克力棒。)
- 甜品台:在宴會、婚禮等場合中,由多種甜點(如蛋糕、餅幹、糖果、飲品)組成的主題擺台,兼具裝飾與食用功能。
- 例句:The wedding featured a vintage-themed candy bar with macarons and cupcakes.(婚禮現場設有複古主題甜品台,包含馬卡龍和紙杯蛋糕。)
二、詞源與曆史演變
- 詞源:源自英語 candy(糖果)與 bar(條狀物),最早指代條狀糖果。20世紀初,隨着巧克力工業發展,逐漸特指含巧克力的條狀零食。
- 曆史:
- 1866年,Fry's Chocolate Cream成為首個大規模生産的組合型巧克力棒;
- 20世紀上半葉,全球推出約4萬種品牌,成為工人階層的高熱量代餐選擇。
- 甜品台引申義:借“bar”(吧台)概念,将甜點陳列與主題裝飾結合,起源于英國皇室宴會,後演變為現代活動中的儀式感元素。
三、分類與典型示例
- 巧克力類(Chocolate Bar)
- 純巧克力塊:如Hershey's牛奶巧克力條;
- 組合型:如士力架(巧克力+花生+焦糖+牛軋糖)。
- 非巧克力類
- 甜品台組成
- 翻糖蛋糕、馬卡龍、布丁、果凍、飲品等,需與活動主題(如森系、黑金奢華)配色協調。
四、文化與社會功能
- 實用價值:
- 快速能量補充(如工人代餐);
- 活動中的社交媒介(賓客取食、拍照)。
- 象征意義:
- 甜品台承載故事性,如婚禮中的“甜蜜契約”隱喻;
- 條狀糖果象征工業化時代的便捷生活方式。
五、語言使用與辨析
- 地區差異:
- 部分英語變體中,chocolate bar 僅指純巧克力塊,candy bar 專指含其他成分的産品;
- 中文常統稱“巧克力棒”或“甜品台”。
- 易混淆詞:
- granola bar(谷物棒):強調健康,但實際糖分可能與糖果條相近;
- dessert table:與 candy bar 同義,但更側重甜點多樣性。
“Candy bar”一詞具有雙重含義:
- 零食:以巧克力為核心的條狀糖果,反映工業化食品發展;
- 場景裝飾:主題甜點陳列,融合美學與社交功能。
其詞義演變從實用主義(代餐)延伸到儀式感表達(活動布置),體現了食物在社會文化中的多維角色。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