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度和厚度。《左传·定公五年》:“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 北齐 邢邵 《为文襄帝让尚书令表》:“助日月之光华,增天地之高厚。”
(2).指皇天后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北郊议论》:“夫祀者,自有以感於无,自实以通於虚,必以类应类,以气合气,然后可以得而亲,可以冀其格。今祭地於圜丘,以气则非所合,以类则非所应,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3).谓恩德深厚。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官吏皆忘其身家以相为谋,则君臣上下之交,何事不成? 汉 臣 董仲舒 曰‘被润泽而大丰美’者,此也,朝廷不愈高厚,宇宙不愈清明哉!”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集外集》止抽去十篇,诚为‘天恩高厚’。”
(4).高尚厚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心潜高厚,智极精微。推广爱之仁,以隆於父子;尽大公之义,以篤于君臣。”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班婕妤 左九嬪,高厚浑朴,永巷索居。”
(5).《左传·襄公十六年》:“ 齐 高厚 之诗不类。”后因以“高厚”指诗作不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 何僧智 者,尝于 任昉 坐赋诗,而言其诗不类。 任 云:‘卿诗可谓高厚。’ 何 大怒曰:‘遂以我为狗号!’”
“高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综合搜索结果中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物理层面的高度和厚度
指物体的空间维度,如城墙、建筑等的高度与厚度。例如《左传·定公五年》中“城不知高厚”即强调对城墙尺寸的考量。
象征意义的“皇天后土”
用于代指天地或自然界的宏大存在,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天地的尊称。如宋代洪迈在《容斋四笔》中以“高厚”比喻天地的广袤。
形容恩德深厚
多用于表达对他人的深厚恩情或恩泽的感激。例如清代龚自珍在《明良论》中用“朝廷不愈高厚”形容君主的恩德。
品德层面的高尚厚道
指人的品格高尚且为人敦厚。宋代文献中曾以“高厚”描述人的德行,如“内外官吏皆忘其身家以相为谋”即体现这一含义。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如、5)提到《左传·襄公十六年》中“齐高厚之诗不类”,引申为“诗作不佳”的罕见用法,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和现代辞书的释义,若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左传》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