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套的意思、格套的详细解释
格套的解释
程式;固定的模式。 明 陆深 《玉堂漫笔》:“诗贵性情,要从胸次中流出,近时 李献吉 、 何仲默 最工,姑自其近体论之,似落人格套。” 明 高攀龙 《破格用人疏》:“国家之事,束缚于格套,分岐于意见,摇夺于议论,所从来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词林前后辈》:“近日格套愈严,前后辈几同师弟。”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 套的解释 套 à 罩在外面的东西:褥套。手套。外套。 加罩:套裤。套袖。 重叠的:套版。套耕。套种(恘 )。 装在衣物里的棉絮:被套。 同类事物合成的一组:一套制服。套路。套数。套曲。配套。 模拟,照做:套用。
网络扩展解释
“格套”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指程式化、固定化的模式或框架,常见于明代文学评论及政治制度讨论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格”原指规格、格式,“套”指固定模式,组合后强调固定不变的规则或形式。明代文献中多用于批判文学创作或政治制度中的刻板化现象,例如:
- 文学领域:指诗歌、文章遵循的固定套路,如明代陆深批评李梦阳、何景明的近体诗“似落人格套”,主张创作应发自性情(《玉堂漫笔》);
- 政治领域:高攀龙在奏疏中指出“国家之事,束缚于格套”,反映官僚制度受形式主义限制(《破格用人疏》)。
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
明代性灵派(如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模仿古人或遵循既定文体规则,强调个性化表达。
-
官场制度
明代官场存在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范,时人称之为“格套”,如沈德符记载翰林院“前后辈几同师弟”的僵化关系(《野获编》)。
现代延伸
该词现已较少使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时,仍可借喻形式主义的束缚,例如书法、戏曲中的程式化表现。
“格套”本质是对僵化规则的批判性表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与官员对突破形式主义、追求创新的诉求。如需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玉堂漫笔》《破格用人疏》等明代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格套(gé tà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一种适合放置物品的格子状容器或架子。这个词有两个部首组成:一个是 “十”(shí),代表正方形的形状;另一个是 “勺”(sháo),表示容器或器具。格套的构字也可以拆分为8个笔画,分别为“⿲⿱⿻⿴一勺刂十”(⿲表示三个部首组成的合字的构字法)。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普通,同时它也是一个形象化的词汇。
格套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和简体中文中的写法一样。
在古代汉字中,格套的写法和现在的写法基本相同。汉字的形状经过演变,但格套的造字原理一直是保持不变的。
以下是格套的例句:
1. 请把这些文件放在办公室的文件格套里。
2. 图书馆里有很多书放在书架的格套上。
与格套相似的词汇有:架子、箱子、格子等。
与格套相反的词汇是:整齐、无序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半信半疑豹别豹侯抱冤备盛备闻倍言裱糊谶兆冲阳充裕黜冢打底子稻穗地波递转断鸢戹祸反省费力不讨好蜂窠户巷皋舟关陲黑底候鸟见少僭王焦蒿戒碑节钱急脉缓灸今向继祀倨傲虡业口吧吧菎蕗了饮流沫卵育媒妈妈民讴内台奴书窃窃轻车熟路裘马声色权戚软梯三酿五齐山核桃帅乘四合院韬略頽阳威胁利诱无后五炁朝元闲民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