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套的意思、格套的详细解释
格套的解释
程式;固定的模式。 明 陆深 《玉堂漫笔》:“诗贵性情,要从胸次中流出,近时 李献吉 、 何仲默 最工,姑自其近体论之,似落人格套。” 明 高攀龙 《破格用人疏》:“国家之事,束缚于格套,分岐于意见,摇夺于议论,所从来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词林前后辈》:“近日格套愈严,前后辈几同师弟。”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 套的解释 套 à 罩在外面的东西:褥套。手套。外套。 加罩:套裤。套袖。 重叠的:套版。套耕。套种(恘 )。 装在衣物里的棉絮:被套。 同类事物合成的一组:一套制服。套路。套数。套曲。配套。 模拟,照做:套用。
专业解析
“格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固定、死板的格式、模式或套路,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其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固定、死板的格式或模式: 指在行事、写作、艺术创作等方面,被长期沿用而变得僵化、缺乏新意的固定程式或套路。
- 陈规旧矩: 指束缚思想或行为的陈旧规矩、老套的做法。
- 俗套: 指常见的、缺乏新意的、流于表面的形式或内容。
-
用法与语境:
- 作名词使用: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
- 例如:“写文章要避免落入俗套格套。” (指避免使用老套的模式)
- 例如:“他办事不按格套,常有创新之举。” (指不遵循固定的模式)
- 带有贬义: 当使用“格套”时,通常暗含批评或否定,指事物因循守旧、缺乏活力和创新。
- 常见搭配: “落入格套”、“摆脱格套”、“不按格套”、“陈腐的格套”、“死板的格套”等。
-
辨析:
- 与“格式”、“模式”的区别: “格式”、“模式”本身是中性词,指事物的结构或标准形式。而“格套”则特指那些已经僵化、失去活力、需要被突破的固定格式或模式,带有明显的贬义。
- 与“套格”的区别: “套格”通常指印刷或设计中的一种特定排版格式(如表格),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术语,中性色彩。而“格套”更侧重于抽象的行为模式或创作范式,且含贬义。
-
来源与权威解释:
- 《汉语大词典》: 对“格套”的解释为:“常规;固定的模式。” 并引用《儒林外史》中的例句:“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马二先生道:‘你这话又错了。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作八股文的,也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做得好的,便是中了举人、进士;做不好的,便是不中。那做诗、做赋、做词、做曲的,也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做得好的,便是名家;做不好的,便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这都是一样的道理。你道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这话却错了。那八股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一定的格套,比如有个题目在里面,你便要句句合着题目的意思,这便是格套。’” (参见:《汉语大词典》)
- 《辞源》(修订本): 虽未直接收录“格套”,但对“格”的释义中有“法式;标准”义项(如“格律”、“格式”),对“套”的释义中有“已成固定格式的办法或语言”义项(如“俗套”、“老套”)。两者结合,可印证“格套”为固定法式、模式之意。 (参见:《辞源》(修订本))
- 其他工具书: 如《现代汉语词典》等,也收录该词,释义基本一致,指“固定的格式或办法(多指死板、陈旧的)”。
“格套”指那些固定不变、缺乏创新、甚至束缚思想的模式、格式或套路。它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常用于批评文学艺术创作、行为处事中的因循守旧、缺乏新意。理解和使用该词时,应把握其“僵化”、“陈旧”、“缺乏活力”的核心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格套”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指程式化、固定化的模式或框架,常见于明代文学评论及政治制度讨论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格”原指规格、格式,“套”指固定模式,组合后强调固定不变的规则或形式。明代文献中多用于批判文学创作或政治制度中的刻板化现象,例如:
- 文学领域:指诗歌、文章遵循的固定套路,如明代陆深批评李梦阳、何景明的近体诗“似落人格套”,主张创作应发自性情(《玉堂漫笔》);
- 政治领域:高攀龙在奏疏中指出“国家之事,束缚于格套”,反映官僚制度受形式主义限制(《破格用人疏》)。
应用场景
-
文学创作
明代性灵派(如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模仿古人或遵循既定文体规则,强调个性化表达。
-
官场制度
明代官场存在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范,时人称之为“格套”,如沈德符记载翰林院“前后辈几同师弟”的僵化关系(《野获编》)。
现代延伸
该词现已较少使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时,仍可借喻形式主义的束缚,例如书法、戏曲中的程式化表现。
“格套”本质是对僵化规则的批判性表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与官员对突破形式主义、追求创新的诉求。如需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玉堂漫笔》《破格用人疏》等明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鞍屉编刬变揭标志层比迸察捕差点尝谷彻胆吊赠断狱渡拔耳鬓斯磨发奖帆索飞産佛宝佛郎机辅赞共允横大鬨传怀珠健儿金簧莱妻羸骀连辟公府不就亮摩裂痕粝藿琉璃厂炉鞴貌似强大铭勋命终明珠暗投秘色齧臂盟启蕃气苦青琐秘穷尘七十三八十四其与犬马心软碧双桂联芳书颠蜀素潭积韬曜含光挑错头晚微讽纤经毨毨校力协句洗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