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渡口名。 唐 杜甫 《泛江送客》诗:“二月频送客, 东津 江欲平。” 钱谦益 注引《舆地纪胜》:“ 东津 在 郪县 东四里,渡 涪江 水。”
(2).泛指渡口。 宋 唐庚 《将家游治平院》诗:“昨日西楼弔王孙,今日 东津 悲逐臣。” 明 高启 《夜至阳城田家》诗:“东津渡头初月辉,南陵寺里远鐘微。”
东津,汉语复合词,由“东”与“津”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向地理方位与渡口功能。以下从语义、历史地理及文化引用三个角度解析:
基本语义
“东”表方位,指日出方向;“津”本义为渡口,《说文解字》释“津”为“水渡也”。组合后“东津”即“东部渡口”,特指江河东岸的交通枢纽,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唐代成都府有东津桥,属沱江重要渡口。
历史地理指向
• 四川古渡:杜甫《泛江送客》提及“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据《杜甫集校注》考证,此处东津位于今四川三台县涪江段,唐代属水陆要冲。
• 湖北襄阳:现存襄阳市东津镇,清《襄阳府志》载其因处汉江东岸得名,明清时期为漕运码头。
• 广东渡口:惠州东津自古为东江西岸摆渡点,民国《惠州志》载其设有官渡。
文学意象引用
历代文人以“东津”入诗多寄托离情,如南宋陆游《东津》诗“东津渡头初月辉,南陵寺里远钟微”,借渡口意象抒发送别之思,该作品收录于《剑南诗稿校注》。
此词兼具地理实体与文学符号双重属性,其语义演变印证了中国古代渡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东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古渡口名
指唐代郪县(今四川三台县)东四里的一处渡口,位于涪江水域。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杜甫的诗作《泛江送客》:“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钱谦益在注解中引用了《舆地纪胜》的记载:“东津在郪县东四里,渡涪江水。”。
泛指渡口
随着语言演变,“东津”逐渐扩展为对渡口的泛称。例如宋代唐庚在《将家游治平院》中写道:“今日东津悲逐臣”,明代高启的《夜至阳城田家》也有“东津渡头初月辉”的表述。
如今“东津”更多作为历史地理名词存在,部分地名仍沿用此称(如湖北襄阳东津新区),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考证,如需更完整的考据内容,可参考《舆地纪胜》《杜诗详注》等典籍。
败缺鞭哨比部逋窜村浊大保长当曹电子乐器掉价调夷洞井斗烟丝断港分颁佛影蔬辐线拂晓告助管韵好情衡雍话资狐狼火险讲述将惜减师半德釂酬乩盘忌俗寄坐拒扞款叩浪跄劳动互助社雷令剑料数列柏卖解旄端鸣蛇木红球耐久内侄旁浃杞菊请客善节声振林木摄讋释愤爽然黍稷书同文,车同轨悚跂痰迷田面枉诛缃缣夏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