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黨庠的意思、黨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黨庠的解释

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死则必葬我於党庠之侧,尚其有知,且闻吾书。” 陈炽 《<盛世危言>序》:“故 三代 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 始皇 愚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黨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专指中国古代乡党设立的学校,属于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黨"为周代地方户籍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庠"为古代学校名称,特指地方官办学堂。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印证其作为周代"塾-庠-序-学"四级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

从建制特征来看,黨庠具有三个核心属性:其一为地域性,仅面向乡党子弟开放;其二为启蒙性,承担基础教育功能,《周礼·地官》注疏明确其教学内容包含"六德、六行、六艺"等基础科目;其三为选拔性,《文献通考·学校考》载其优秀生徒可升入更高层级的"州序"深造。

在典章制度层面,汉代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中强调"黨庠"承载着"化民成俗"的社会功能,通过礼乐教化维系地方秩序。宋代朱熹《大学章句》则将其纳入"明明德于天下"的儒家教育理想体系,突显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石地位。

相关词汇"庠序""乡学"常与之互文见义,《孟子·滕文公》"谨庠序之教"即指此类地方教育机构。现代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特别指出,黨庠制度体现着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治理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黨庠”是汉语词汇,现多写作“党庠”,指中国古代地方设立的学校,属于乡学体系的一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面构成

    • “党”: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周代制度),后泛指基层行政组织。
    • “庠”:本义为学校,特指地方设立的官学。《孟子》中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可见其历史渊源。
  2. 文献出处与定义
    出自《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这里描述了周代教育体系层级:

    • 家族设“塾”
    • 地方(党)设“庠”
    • 行政区(遂)设“序”
    • 国都设“学”(最高学府)。
  3. 历史背景与功能
    党庠是周代地方教育的重要机构,主要教授礼乐射御等“六艺”,培养基层人才。唐代刘禹锡在《绝编生墓表》中引用此词,陈炽《<盛世危言>序》也提到“党庠”体现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

  4. 综合释义
    泛指古代乡学,与中央官学(如太学)对应,承担基础教育和道德教化职能,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载体。

提示:因“黨”为繁体字,现代汉语中多写作“党庠”,两者含义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

班主任背畔逼惮采择朝宴趁伙打劫赤诚相待舂槀宠人疮痛出火二湖发补方刚分兵浮薄子傅理告喻给口各界葛越广泛贺客滑律荐牍静钟卷甲军塘捃摭居位寇莱公懭悢夸谈揆情审势亮光鲈鲤卢沙鸣雌拟古剖露萋迷清班崎锜驱兵区队三克湿婆兽目遂茂蹄蹶退材五大洲乌几物竞向附庠黉贤王蚬子心尘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