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哽咽流涕。鯁,通“ 哽 ”。《后汉书·皇后纪下·灵帝何皇后》:“扶 弘农王 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不敢出声,但鯁咽而流涕也。”
“鲠涕”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指哽咽流涕,即因情绪激动而喉咙哽塞、流泪哭泣的状态。其中“鲠”通“哽”,表示声音阻塞。
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皇后纪下·灵帝何皇后》中“太后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描述何太后因悲伤而无声哭泣的场景。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进一步解释为“不敢出声,但鯁咽而流涕”。
字义分解
相关表达
类似词汇包括“鲠泗”(哽咽流泪)、“涕泪交垂”等,均用于描述悲伤哭泣的情状。
现代用法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情感色彩。
《鲠涕》是个中性词,常用来形容非常悲伤或难过的情绪。它意味着眼泪流得非常多,几乎不能自制。
《鲠涕》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鱼头部首和水部首。它共有14个笔画。
《鲠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用来描述人们因为悲伤或痛苦而流泪。它的繁体形式是「鯁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鲠」的鱼头部分没有右边的点,「涕」的水部分则没有下边的横线。
1. 听到那个坏消息,他止不住地鲠涕流了出来。
2. 她看着悲伤的电影,不禁泪如鲠涕。
组词:鲠状、鲠固、涕泪。
近义词:悲不自禁、泪如雨下。
反义词:欢笑、笑逐颜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