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床头捉刀人的意思、床头捉刀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床头捉刀人的解释

床:指坐榻;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床头捉刀人”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现多用于比喻代替他人行事或幕后操纵者。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结合权威文献进行说明:


一、基本释义

“床头捉刀人” 指代实际掌权或暗中操控局面的人,常特指代替他人出面行事者。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1. 表面替身:名义上的执行者(如典故中“立于床头”的假魏王)。
  2. 幕后主使:真正的决策者(如典故中“捉刀”旁观的曹操)。

二、典故溯源(出自《世说新语》)

此成语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典故解析:

此故事生动展现了“捉刀人”实为真正的主导者,而表面主角仅为傀儡。


三、现代用法与引申义

  1. 代笔或替身

    指代替他人完成文书、创作等事务者。

    :学术论文由导师构思,学生执笔,导师即为“床头捉刀人”。

    依据:《汉语大词典》释为“代笔人”。

  2. 幕后操纵者

    喻指隐藏于台前人物背后的实际控制者。

    :公司决策看似由经理宣布,实为董事会成员在幕后充当“捉刀人”。

    依据:《中华成语大辞典》注:“借指幕后主使之人”。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

    对典故背景及“捉刀”的象征意义有详细考释,强调其“以形写神”的隐喻手法。

  2.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

    指出该成语在明清小说中广泛用于政治权谋描写,如《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深化。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释义:“捉刀,代人手笔;床头捉刀人,谓幕后操纵者。”


五、使用场景示例

类型 例句 含义侧重
代笔写作 这份演讲稿由秘书起草,他不过是董事长的“床头捉刀人”。 强调代劳执行者
权力隐喻 虽由新总裁露面谈判,但集团创始人才是真正的“床头捉刀人”。 突出幕后操控者

结语

“床头捉刀人”以精妙的典故凝练了汉语中对“表象与实质”的辩证认知,既可用于描述替身代劳的行为,亦深刻揭示了权力结构中“形实分离”的普遍现象。其文化内涵历经千年仍活跃于现代汉语,成为解读社会关系与权力运作的经典隐喻。

网络扩展解释

“床头捉刀人”是一个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的典故,现多用于比喻替他人代笔写作的人(俗称“枪手”)。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出处与原文故事

此典故记载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故事讲述曹操(魏武帝)接见匈奴使者时,因自认“形陋,不足雄远国”,便让相貌堂堂的崔季珪假扮自己接见使者,而曹操则持刀扮作侍卫立于坐榻旁。事后匈奴使者评价:“魏王(崔季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得知后追杀使者(、)。


二、词义解析

  1. 字面意思

    • 床:古时指坐榻(非现代睡床)。
    • 捉刀人:持刀的侍卫,后引申为代笔或替身。
  2. 深层含义
    原指曹操虽扮作侍卫,却被识破英雄气概;后演变为固定成语,比喻代替他人写作或完成任务的人,含“幕后操盘者”或“枪手”之意(、)。


三、用法与延伸


四、故事背后的启示

  1. 以貌取人的局限:匈奴使者未因外貌轻视“捉刀人”,反识其英雄本质。
  2. 曹操的多疑性格:因使者看穿真相而追杀,体现其忌惮他人洞察的权谋心理(、)。

若需了解更完整的文言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世说新语》相关章节(如提供完整译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障陂官北津不怪不识不知不慭遗沧海潮面持中出镇大帛担延大小米逗嘴皮子堕入分解分岭还波汉鸡豪语囫囵半片箭袖郊虞咭咭格格激肃九大行星拘虚勑额来些烈山鳞集啰説白道络丝虫蛮劲马首是瞻梅三鸣橹母株娘子狃恩桥肚青云学士清帐睿广三襕贴里扇面儿深见远虑事宽即圆诗朋酒友衰翁疏暴枱钟忝颜望断白云万几尉史威要小试遐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