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酬酢的意思、酬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酬酢的解释

[exchange of toasts friendly intercourse] 宾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是故可与酬酢。——《易·系辞》

不尚酬酢周旋

详细解释

亦作“酧酢”。亦作“醻酢”。1.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客称酬,客还敬称酢。《淮南子·主术训》:“觴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彊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怎当他酬酢处两三巡,揭席时五六盃,醉的我将宫锦淋漓。”

(2).应对;应付。《易·繫辞上》:“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韩康伯 注:“可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犹应对也。” 宋 苏轼 《<德威堂铭>叙》:“其综理庶务,酬酢事物,虽精练少年有不如。” 清 谭嗣同 《仁学》四四:“苟民智大开,方将经天纬地,酬酢万物之不暇,岂暇事此繁縟之衣冠?”

(3).应酬交往。《宋书·索虏传》:“至此非唯欲为功名,实是贪结姻援,若能酬酢,自今不復相犯秋毫。” 唐 孙揆 《灵应传》:“余不暇他辞,唯称不敢,酬酢之际,已见聘币罗於堦下。” 茅盾 《官舱里》:“然而既经外交式地开始了酬酢,那么交际的客套,也不会马上就止。”

(4).斟酌;考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盖公 於束縑内选择边幅,舒卷揲之,第其厚薄,酬酢可否。”

(5).诗文唱和。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道旧生感激,当歌发酬酢。”《辽史·文学传上·萧韩家奴》:“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醻酢,君臣相得无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国辅》:“有酧酢之歌诗,并集传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酬酢是汉语中表示人际交往活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及使用特征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定义为"宾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应酬",这一解释揭示其社交礼仪本质。典型用例如《周易·系辞》载"是故可与酬酢",展现古代礼仪场景。

  2. 词源考据 该词由"酬"(劝酒)与"酢"(回敬)两个会意字构成,形成互动性语义结构。《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记载:"酬,主人进客也;酢,客酌主人也",印证其双向交流特性。

  3. 语用演变 现代汉语中词义已扩展至各类社交活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补充说明其可指"各种礼节性往来",如学术酬酢、商务酬酢等非饮酒场景。

  4. 相关词语 在构词体系中,"应酬"为其近义词,但语义侧重不同。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辨析,"酬酢"更强调礼仪规范,"应酬"侧重交际行为本身。

网络扩展解释

“酬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本义:指古代宾主互相敬酒的礼仪。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酬”,客人回敬主人称为“酢”。例如《新唐书》记载:“彊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
  2. 引申义:泛指社交应酬。如茅盾在《官舱里》提到:“既经外交式地开始了酬酢,那么交际的客套,也不会马上就止”。

二、延伸用法

  1. 应对与周旋:可表示对事物的应对和处理。如《易·繫辞》所述:“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强调灵活应对万物。
  2. 诗文唱和:在文学中,也指以诗文互相赠答。例如元曲《丽春堂》中的“酬酢处两三巡”。

三、现代语境

现代多用于形容人际交往中的礼节性互动,近义词包括“应酬”“社交”等。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例如:“忙于酬酢”形容频繁参与社交活动。

补充说明

“酬酢万变”一词(出自王守仁《传习录》)进一步引申为应酬中的灵活应变,体现从容应对复杂社交场景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鍊铅笆笼包元鷩毳餐饵重逢揣巴垂老逴斡断杀堵心二簋儿女之债梵梵佛柜抚时感事隔板含嚼贺黄梅花见羞皇位鹘囵火电厂火器护眎家量将门虎子狡险解辩劻济老掉牙连六连蒙带唬隶配流气马宝木强暖呼呼巧立名目惬服器尚期信融洽无间乳钵弱脉三边形三里雾上眼谥宝衰竭顺策送饭甜爽停私徒囚渭城小刀会起义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