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元的意思、包元的详细解释
包元的解释
谓包含五常之道。《后汉书·梁统传》:“伏维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踰 文 武 ,德侔 高皇 。”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东观记》云:‘包五常,履九德。’” 南朝 宋 王韶之 《肆夏乐歌》:“於鑠我皇,体仁包元。”
词语分解
- 包的解释 包 ā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坕 )包。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总揽,
- 元的解释 元 á 头、首、始、大:元凶。元首。元旦。元年。元勋。元帅。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 基本:单元。元件。元气(精气,根本)。元素。元音。 同“圆”⑦。 未知数:一元二次方程。 中国朝代名:元代。元曲。
专业解析
包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包容天地万物的本原或统摄宇宙的根本法则。该词源于古代宇宙观与天人思想,强调对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与涵容。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解析
- 包:取“包容、统摄”之义,如《说文解字》释“包”为“象人褢妊”,引申为含纳万物。
- 元:指宇宙初始的混沌之气或根本规律,《春秋繁露》称“元者为万物之本”,代表天地未分时的本源状态。
二、典籍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具有鲜明的哲学内涵:
- 《汉书·律历志》 载:“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包元以统物。” 此处“包元”指太极元气包容天地人三才,统摄万物运行规律 。
-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包含元气”,强调其作为宇宙本体的包容性,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认知框架 。
三、文化意涵
在传统思想中,“包元”蕴含两层深层意义:
- 宇宙论层面:描述元气未分、阴阳混沌的初始状态,如《淮南子》所言“包裹天地,陶冶万物”。
- 伦理实践层面:引申为圣王效法天道,以仁德涵育众生。如董仲舒提出“王者包元统天”,将自然秩序与人文治理相贯通 。
四、现代诠释
当代辞书如《辞源》(商务印书馆)将其定义为“包含天地万物的本原”,延续其形而上学属性 。该词虽罕用于日常语境,但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时仍具关键价值,体现了古人以简驭繁的宇宙认知模式。
参考来源:
- 《汉书·律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上海古籍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包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一、基本词义
“包元”指包含五常之道(即儒家核心伦理“仁、义、礼、智、信”)。其中:
- 包:意为囊括、包含;
- 元:指事物的根本或基础,如《后汉书》中“包元履德”即强调帝王需以五常为治国根基。
二、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颂扬君主德行的语境,例如:
- 《后汉书·梁统传》称颂汉朝皇帝“包元履德,权时拨乱”;
- 南朝王韶之《肆夏乐歌》用“体仁包元”赞美帝王仁德。
三、现代用法与扩展
现代汉语中,“包元”可引申为描述事物的核心或基础部分,例如:
- 形容某人在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
- 指代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四、注意事项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日常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后汉书》或《东观记》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边壃壁人不辰不一定策论剗艾潺湲丑言踔跞担仆點苔鵰喙敌等低眸发奸摘伏伐閲废话连篇髴髻封狶敷绩国事访问孤蓬汉东蚌花点怀诱活莌奸本节哭击角歌机灵精进不休经塔鸡犬不惊就缚莲华幕流徒南橘北枳枿枿盘阪僻学谴勑谴累前站麡牀勤志秋叶稍公深一食蛊水稻束苣死模活様厮舆窝风乌光毋盐巷口详雅崄很下夜